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78年下半年,全国各省级以上刊物纷纷发表讨论性文章多达650篇,形成以理论界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人关注的场面。当时讨论的核心话题应该是( )
A.“阶级斗争” B.“真理标准”
C.“拨乱反正” D.“恢复高考”
2.“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C.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4.“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后,党和国家又着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至于城市改革怎么改?党中央回答:“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由此可知,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所有制结构改革
C.发展承包经营 D.增强企业的活力
6.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邻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7.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于( )
A.开放港口城市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8.三十多年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很少能够看到国外的商品在国内出售。而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和买到这些东西,同时我国的产品也遍及世界各地。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老百姓品牌意识增强 B.外资企业已立足中国市场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对外开放收效显著
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经说过“特区是个窗口”。对“窗口”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技术的窗口 ②管理的窗口 ③外资的窗口
④对外开放的窗口 ⑤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0.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发展成就
B.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形成过程
C.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
D.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的重大历程
11.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十九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2.广东省江门市人社局通过精准扶贫,做到了使有就业创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100%享受精细化就业创业服务。这样做是为了(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C.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D.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13.习近平说:“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其中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B.新发展理念实施
C.“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D.“一带一路”建设
14.根据下图中1978年至2012年GDP数据的变化,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
197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
A.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C.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下图反映的是大量住房困难的居民迁入新居。这体现的发展理念是( )
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
A.创新 B.绿色 C.开放 D.共享
二、非选择题(16题16分,17题15分,18题24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1)在这次会议以前,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了哪些失误?(4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大地涌动改革春潮,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表反映的是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情况。
时间(年) 1980 1981 1982
产粮(亿千克) 5.02 6.70 7.15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如图
1980年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说明深圳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时期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5)根据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就改革开放的意义谈一谈你的感想。(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见右图),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既是我国现代文明之城,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
(1)材料一中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座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材料二 某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三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开放”,其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5分)
材料四 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3)材料四所述“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1992年国有企业加速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2分)
18.材料探究,回答问题。
【问题一·国家伟大转折的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
(1)材料一中让中国走向富裕的“伟大决策”是什么?这项“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4分)
【问题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2)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开始于哪一次会议?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4分)
【问题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材料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材料三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依据材料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现实意义。(5分)
【问题四·姓“资”姓“社”的问题】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4)针对材料四中“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采取了怎样的行动?邓小平这一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旗帜飘扬】
(5)邓小平自称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他。材料一中的“伟大理论”是什么?为什么称这一“伟大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分)
答案
一、1.B 点拨:1978年下半年,我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经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B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才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A、C、D都排除。
2.A
3.C 点拨:材料未涉及土地、农业合作化方面的信息,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关注重点的改变,而看不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排除D。
4.A
5.A 点拨: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可知,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是扩大企业自主权,A符合题意。
6.B
7.B 点拨:“让世界进入中国”是指中国打开大门,如A、C、D;“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投行”等。
8.D 点拨:“而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和买到这些东西,同时我国的产品也遍及世界各地”反映了当今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联系日益紧密,跨国的商品和服务增加,这表明对外开放成功展开且收效显著,D符合题意。
9.C 10.B 11.D 12.A
13.A 点拨:题干中“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A符合题意。
14.C 点拨:根据图表可知,1978年至2012年我国GDP不断增长,这说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数据没有涉及人均收入,所以排除B。根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没有实现可知A、D是错误的。
15.D
二、16.(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由落后的小城镇发展为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深圳立设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4)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5)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符合题意即可)
17.(1)深圳。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 材料二是屈辱地被迫开放,材料三是独立自主地主动开放。(意思相近即可)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合作,吸纳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言之有理即可)
18.(1)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适应中国国情的道路)。
(3)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4)行动:发表南方谈话。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