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唐
907亡
北宋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
经济富裕,却用于供养禄蠹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故事再现和读图,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通过读课本、史料,了解赵匡胤集权“安”天下的具体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3、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目 录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文轻武的政策
壹
贰
肆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叁
王安石变法
(2021新增)
第一部分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 背景
2. 经过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病死,继位的恭帝时年七岁,政局不稳.赵匡胤被委以最高军权
公元960年2月,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行军至陈桥驿,被属下披上了黄袍,发动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965年
963年
978年
970年
966
979
北 宋
东京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夺权方式:
国号:
960年
东京(开封)
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
北宋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雪夜访赵普
北宋的统一
方针: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灭后蜀
966
963年灭楚
970年南汉
978年
979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局面,完成了局部的统一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
结果:
天下虽已安定,但朕还是有些事情放心不下。
太祖特烦恼!!!
相传,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朝臣窃窃私语,发明了此帽。
第二部分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观看视频: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情景提问:假如你是赵匡胤,你当上皇帝之后,将会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1)军事
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积极影响:
加强皇帝的权力
消极影响: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的局面
在中央: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立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政治方面:
1、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
3、设 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积极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措施
影响
军事
政治
经济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散知州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稍夺其权)
(收其精兵)
(制其钱谷)
皇权大大加强;
材料:太祖、太宗平一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1.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促进了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第三部分
——重文轻武的政策
观看视频:宋太祖重文轻武政策
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1、文人统兵,武将受限
措施: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武举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第四部分
——王安石变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阅读课本31至32面,思考:北宋中期,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执政期间:
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原因、目的)
怎么变法?(措施)
变得怎么样?(结果与影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1、原因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导致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财政入不敷出
(3)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021新增)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阅读课本31至32面,思考:北宋中期,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执政期间:
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原因、目的)
怎么变法?(措施)
变得怎么样?(结果与影响)
(2021新增)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3、结果:收到一些成效,如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水利得到兴修;但最终被废除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4、败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评价反思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王安石变法有没有“暗香来”?
材料一、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结果: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失败了,但是做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则依然为后人所学习:
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锐意进取,积极改革的创新精神;面对困难,毫不动摇的坚强信念。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宋朝统一中原和南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抑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控制兵权
削弱相权
分散、分割地方官的权力
1.【2020·四川·中考】 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如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C
2.【2020·山东·中考】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C
3.【2020·湖北·中考】 宋朝的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均高于武将,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尚武轻文
B
4.【2020·山东·中考】 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密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A
5.【2020·安徽·中考】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