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课件指导(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课件指导(3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15: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推荐作品
??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驾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
阮籍
生平、性格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
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诗人为何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知人论世: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
从陶诗中看陶氏的思想 
1、厌恶官场;
2、淡泊名利;
3、热爱自然;
4、热爱田园;
隐逸
出世
5、安贫乐道
〔译文〕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悽
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义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惟有鹧鸪飞
忘记过去,陶醉于胜利,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
对比
昔日繁华——
今日凄凉——
写法借鉴:
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李清照
《一剪梅》
李清照(1084-1155)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
 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
 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
 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李清照(1084-1155)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勾勒环境
叙写情事
神驰遐思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
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今别离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
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于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市)(今梅城东区下市角),卒于1905年。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
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快”字?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和古诗词有何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