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5 《坛经》两则
你对佛或者说佛教有什么印象呢?
“佛”
顶礼膜拜,烧香叩头,晨钟暮鼓,念经敲鱼,善男信女,施舍许愿,这是“佛教”给人的表象。
佛是什么意思呢?
按中文的释义,“佛”讲就是觉悟,自己要觉悟,还要帮组别人觉悟。佛教认为世界变化无常,生死轮回,无事无物不是虚幻,照佛修炼,灵魂才能挣脱苦海,回到极乐的彼岸。
谁创立了佛教?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关于佛教:
关于佛祖的三个小故事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
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浴佛节的典故)。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1、佛祖的诞生:
2、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子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3、割肉喂鹰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条啊!”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呢?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
老鹰怒火冲天,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到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释尊说:“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的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心怀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佛理禅趣《坛
经》两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
禅宗:佛教里的一种宗派。它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中国人综合中国文化与外来的佛教而创立的一种宗教流派。六代祖慧能算是真正的始祖。
西土(印度)二十八祖达摩于南朝梁普通七年从南海登陆来到中国,达摩为东土(中国)初祖,
1.达摩→2.慧可→3.僧璨→4.道信→5.弘忍→6.慧能
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强调精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它自称是“教外别传”。
其经典便是《坛经》。
课文研读:
1、阅读《坛经两则》,概括每则内容,说说它们的现实意义。
2、《坛经》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
《
坛经》两则
《慧能受法》: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1行事谨慎,
办事稳妥。
2语重心长,
寄寓厚望。
3关心弟子,
谋事周全
语言特征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二是善于运用比喻。
弘忍为何选中慧能呢?
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他的父亲贬官到了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轻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打柴卖柴来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听到买柴的客人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若有所悟,忙问客人这是什么经文,客人告诉他这是《金刚经》,弘忍大师正在黄梅东山寺给大家讲这部经。慧能听了,安顿好母亲,就前往黄梅拜见弘忍。
?
当弘忍知道他是从偏远的新州来的时候,就故意考他:“你从蛮荒之地而来,是个南蛮,难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胆怯地说:“人的出生地虽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个人的佛性都一样。人虽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弘忍听了,心中暗喜,却不露声色,让他到碓房去干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
这一天,五祖为了考验弟子们禅学水平的深浅,好物色一个接班人,就让每个人写一首偈子呈上来。当时神秀担任上座,上座在寺院里是仅次于住持的位置。神秀才华杰出,大家都很服他,想着这个继承人是非他莫属了。神秀果然不负众望,写了一首偈子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在这首偈子中,神秀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的身心本来清净。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意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外在的烦恼所污染。要想保持心灵的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也就是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渐地觉悟。
当时慧能正在碓房干活,听了大家纷纷念诵这首偈子,认为它还不够彻底,就让人把自己的偈子写在壁上。偈子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见了这首偈子,惊奇不已。这首偈子说,身心都不是真实的,从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来看,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身心如幻影,干扰我们身心的烦恼更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首偈子把禅学漫长的修行过程,转化为当下的一念顿悟,说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净无染。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考虑到其他弟子对这个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争执,担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让他连夜往南方走。弘忍说:
“我来渡你过去。”慧能说:“迷时师渡我,悟时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经成熟,心里很踏实。
慧能遵从师父的教导,回到广东,隐遁于四会、怀集。十余年后,来到广州法性寺,看见寺院前挂着旗幡,有两个僧人在辩论。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两人听了,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的水平实在了得,连忙报告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把慧能请到寺内,问:“我早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传到南方来了,莫非您就是他的传人?”慧能说:“正是。”然后就把袈裟和钵拿了出来,大家见了,纷纷礼拜,请求慧能说禅。就这样,慧能正式出山说禅。
佛教与文化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1、佛理小故事
过河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抱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抱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2、诗人与禅宗
苏东坡
???
???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好像一团牛粪。”?
???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出来的却是粪。”
???
?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而被常人视为是受苦的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一生过得最丰富且快意的一段日子。苏东坡毕竟是慧根深植,在充满浮沉不定的一生中,他始终能潇洒面对,也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使得他的诗词文中,总具有明朗空灵的自然之气!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佛教与文学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在《西游记》第二回中,菩提祖师用戒尺敲打了孙悟空三下,孙悟空心领神会,三更入室,听祖师暗授妙道。这一情节显然是因袭弘忍向慧能传法的故事的。
《西游记》
中有一回的内容就来自《坛经》,你知道是什么内容吗?
《红楼梦》与佛
在《红楼梦》中有一僧一道几度幻化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的出现对贾宝玉也具有同样的作用。那僧第一次幻化为癞和尚时是在黛玉三岁的时候,他想将黛玉度化出家,但没有成为可能。道人第一次幻化为跛足道人时,却因一首《好了歌》便将甄士隐度走了。这两个人物在尘世间同时出现时正是宝玉十三岁那年。宝玉和凤姐正被赵姨娘领来的马道婆施了魔法,全家上下不知如何是好。癞和尚与跛足道人却敲着木鱼来到了贾府。
四大佛教名山
分别供奉的是哪位菩萨呢?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2.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