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为防止武将专权,北宋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实行行省制度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3.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B.派文臣担任地方官
C.设立御史大夫监督官员
D.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4.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杨坚
B.李世民
C.武则天
D.赵匡胤
5.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其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的是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B.削弱丞相的大权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D.实行统兵与调兵权的分离
6.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宋文化达到“造极”有密切关联的国策是
A.创设科举
B.鼓励海外贸易
C.兼收并蓄
D.重文轻武
7.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五代藩镇割据。战乱频发,人民遭受了太多苦难。我决定选派文臣100多人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即使他们都贪污腐化,也不如武将个人的危害大啊。”宋太祖的这措施
①有利于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②切实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效杜绝了武将兵变的发生④导致民族间战争频发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8.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宋太祖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A.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B.扩大宰相的权力
C.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9.“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上述两句话皆摘自于赵恒的《劝学诗》。诗中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0.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C.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1.宋代宰相大多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晏殊等。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已杜绝
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12.据学者统计,整个北宋时期,共有宰相7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64人。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北宋实行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分化事权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八股取士
13.丞相是中国古代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自丞相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矛盾基本解决。同时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也存在另一对基本矛盾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解决。下列关于北宋加强中集权,削弱地方的措施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B.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赋予地方官员军政大权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4.宋朝时流行这样一个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导致这一现象的政策因素是(
)。
A.尚武轻文
B.重文轻武
C.文武分途
D.外族入侵
15.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三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6.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成熟并改革较大的历史时期。以下属于宋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的主要措施是
A.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B.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C.创立殿试制度,皇帝面试考生
D.严格规定文体,考查四书五经
17.北宋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军备节省开支
B.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
18.宋朝某大臣,其职责是与知州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由此可知他所任官职是(
)
A.通判
B.枢密使
C.转运使
D.市舶使
19.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缓解了财政危机
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
④缓和了社会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1)宋初设通判的目的何在?为达到此目的,宋朝除此之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怎样的政策?分析这种做法的利弊。
材料三:如图
(3)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
材料一 围绕新法与旧法的斗争,官员间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
政治集团,它们彼此争权、倾轧,致使政治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司马光主政时废除新法,将变法派贬黜出京。哲宗亲政后,又打击反对新法的人。
材料二 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为排除异己,两次唆使宋徽宗将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大臣列为“奸党”,共309人,请徽宗御书,刻名立碑,名为“元祐党籍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法在谁主政时被废除?
(2)新法实行中,哪些措施损害了他们这些人的利益?
23.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司马光《传家集》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的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参考答案
1---10DACDA
DBABC
11--20DCCBD
BDAAA
21.(1)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派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州官三年一换;财权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利: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由于武将地位不高,又多受牵制,这就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2.(1)(1)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司马光。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
23.(1)原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利弊: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也导致人民负担的加重。
(3)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
重文轻武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