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州谣
教学目标
1.认识“州、华”等15个生字,会写“州、华”等9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难点
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1.认字。字音方面要注意“涌、耸、浓、荣”都含有后鼻韵母ong,可以放在一起拼读;“涌”和“荣”声母易混淆,“奋”和“峰”韵母易混淆,“州”和“耸”分别是翘舌音和平舌音,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对比拼读。要注意“谊”不要读成第二声。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可以用偏旁归类识字、利用熟字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理识字、生活识字、语境识字等多种方法。
2.写字。本课要写9个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规律,把握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律与不同点。
阅读理解
课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因此可以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与体会,可以通过范读、师生对读、打节拍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明快的节奏。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并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从每一小节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积累运用
课后练习第三题为学生提供了4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四字词语,每组的两个词语,或意思相近,或承接紧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可引导学生采用轮读、对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准备祖国名山大川风景视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少数民族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会写“州、峡”等4个字。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结合常识,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实,祖国母亲还有很多响亮的名字,你还知道哪些?
课件出示 神州、华夏、中华。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儿歌——《神州谣》。(相机板书课题:神州谣)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首《神州谣》,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风土人情吧!
操作指导 用课题导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神州”有初步的认识。因为学生年纪小,知识面有限,在学生猜测课文写的是什么和对“神州”等词语进行理解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要把学生带到骄傲、自豪的爱国氛围中来。
板块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活动1 自学生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引导学生自学。
课件出示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活动2 交流检查
1.同桌互相检查认读本课生字。
2.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词语。
zhōu huá yǒnɡ fēnɡ sǒnɡ ɡé xiá yǔ lù yì nónɡ
神州 中华 长江涌 珠峰 耸 隔海峡 与大陆 情谊 浓
qí fèn fán rónɡ
齐 奋发 繁 荣
强调:“州”“荣”是翘舌音;“谊”读四声。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州 华 涌 峰 耸 隔 峡 与 陆 谊 浓 齐 奋 繁 荣
(3)小组赛读生字“涌、耸、隔、与、浓、齐”,相机强调:“耸”是平舌音;“与”在本课读三声。
3.引导学生想一想用哪些好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
4.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适时补充。
(1)偏旁归类识记。如,“涌、浓”的偏旁都是三点水,“隔、陆”的偏旁都是双耳旁,“峰、峡”的偏旁都是山字旁。
(2)利用熟字识记。
①加一加。如,“华、耸、峡、浓、奋”。(用部件组合)
②换一换。如,“通——涌”“锋——峰”。
③减一减。如,“与”可联系“写”来识记。
(3)反义词识记:“淡——浓”“水——陆”。
5.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操作指导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梳理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预习,小组合作学习,要引导学生分析字形,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突出对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
板块三 细读感悟,随文识字
活动1 学习第1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1小节,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朗读第1小节。
3.结合字理识记象形字“州”。
(1)出示“州”的字形演变过程,渗透汉字文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2)对比识记“州”和“川”。
(3)扩词巩固识记“州”。
(4)小结: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被称为“九州”“神州”呢?传说大禹将中国分为九个区域,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神奇,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像人间仙境,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神州”。
(5)拓展:“州”现在用来表示地名,你们知道哪些城市的名字里带有“州”字吗?
4.相机理解词语“山川”。
(1)出示词语“山川”,指名朗读。
(2)指名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3)拓展:你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
活动2 学习第2小节
1.相机巩固生字“峰”“耸”。
(1)出示词语“珠穆朗玛峰、耸立”,学生开火车朗读。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
(3)教师出示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同时补充介绍珠穆朗玛峰的相关资料。
(4)学生结合山名巩固识字:峰——珠穆朗玛峰、香炉峰、飞来峰。
2.引导学生思考:“长”“耸”这两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明确:写出了长城的蜿蜒盘旋,珠峰的巍峨峻拔。
(2)指导朗读“珠峰耸”。
3.相机巩固生字“涌”。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涌”是什么意思?“涌”字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换成“流”行不行?为什么?
(2)教师播放一段黄河奔涌、长江翻滚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长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壮观。
(3)指导朗读“黄河奔,长江涌”。整首歌谣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可以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反复朗读。
(4)引导学生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水涌动的情景。
(5)小结:在《黄山奇石》一文中,作者写有块奇石叫“猴子观海”,其实“猴子”观赏的不是大海,而是翻滚的云雾。在风的吹动下,云雾像大海一样翻滚,我们可用“风起云涌”来形容这样的美景。
4.引导学生欣赏感悟神州大地之山川壮美。
(1)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相关图片。
(2)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感受是什么。
(3)出示资料,教师解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神州大地,多么壮美!把这份感受融入句子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男女生对读第2小节。
5.试着背诵第2小节。
操作指导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读出恰当的停顿。注意每一小节内句子间的连接要流畅,小节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小节间停顿的时间长短要依据小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来处理。第1小节和第2小节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联系紧密,朗读时停顿的时间应较短。教师在理解句子时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众多名山大川,不仅深刻理解“山川”的本义,而且能巧妙地感受到“山川美,可入画”体现的意境。
板块四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观察生字,学习书写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的写字提示,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写字活动。
课件出示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出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出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下列生字的书写重点。
州:第一个点向左,第二笔是竖撇,中竖稍短,最后一笔竖稍长,三个点的朝向有变化。
峡:“山”靠左上;“夹”的点、撇呈内八字形,最后两笔撇、捺写得舒展。
族:“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右上部的撇、横不要漏掉,最后一笔为捺。
谊:右上部的“宀”稍扁,覆盖“且”,“且”的最后一笔横较长。
3.演示“州”字的书写动漫,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笔画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强调关键笔画的书写。
活动2 练写,反馈,评价
1.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2.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操作指导 书写时,教师要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正确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让学生规范地写字,养成“提笔即练字”的好习惯。
板块五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祖国的名山大川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你想当小导游吗?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你喜欢的人。
操作指导 教师结合课堂上学生提到的山川,引导学生课后参与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祖国名山大川的兴趣。可以做适当的分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不同的资料,便于班级开展实践活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华、岛”等5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图片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教师播放资料,学生欣赏。
(1)介绍台湾岛的视频。
(2)各民族载歌载舞的视频。
(3)歌曲《爱我中华》的MV。
3.导入:我们的祖国不仅有秀丽的山河,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快乐地生活着。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神州谣》。
操作指导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台湾岛,了解我们多民族的国家,把抽象的概念具体直观化,化难为易。也可以让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民族。
板块二 细读感悟,学文识字
活动1 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3小节,边读边想自己懂了什么。
2.指名朗读第3小节。
3.学习第3小节。
(1)小组内朗读第3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台湾岛、海峡、大陆”,相机识记生字“岛、峡、陆”。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结合地名识字,峡——三峡、刘家峡。
(4)引导学生理解“岛”和“峡”。
①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一幅三峡图、一幅海岛图),说说“岛”“峡”跟“山”有什么关系。
②小结: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称为“海峡”,如“台湾海峡”。“岛”是指海洋或河流、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岛屿多是鸟栖息繁殖之地。比如“台湾岛”。
(5)看图理解“隔”的意思。
①把“台湾岛、海峡、大陆”这三个词语放到合适的位置,对照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②相机学习“隔”字。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识字,用“隔”字组词。
(6)过渡:不只山有阻隔作用,海也有阻隔作用。
①出示祖国的版图,指导学生认识“大陆、台湾岛、台湾海峡”。
②相机学习生字“与”。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出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活动2 学习第4小节
1.指导学习第4小节。
(1)学生朗读第4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出示56个民族的青年朝气蓬勃的彩装照片,同时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3)相机识记生字“谊、浓、齐、奋、繁、荣”。
①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情谊浓”“繁荣”。
②用“繁荣”说说祖国的哪些方面很繁荣。
③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4)播放中华儿女建设中华的视频。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2.齐声朗读第3、4小节,并尝试背诵。
操作指导 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感悟内容和情感。可以通过范读、师生对读、打节拍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全文充满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可以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反复朗读。第3小节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第4小节可读出奋发向上的气势,表现出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
板块三 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活动1 归类巩固识字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完成活动卡内容,检查识字情况。
活动内容
认真读课文,圈出生字,完成表格内容。
加偏旁
变新字
加减法
变新字
换偏旁
变新字
猜字谜
化—( )
宜—( )
甬—( )
击—( )
农—( )
鬲—( )
从+耳=( )
大+田=( )
方+?+矢=( )
敏+糸=( )
挤-扌=( )
眠-目=( )
锋—( )
侠—( )
鸟—( )
川水横流。
谜底:( )
抽出劳动力去栽树。
谜底:( )
活动2 背诵积累
1.组织各小组进行比赛,朗读,背诵课文。
2.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 繁荣昌盛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同桌互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小组内比读,看看哪组读得最准。
(4)全班比赛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操作指导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基础。对于这样有韵味的课文及书后词语的读背,可以在班级里组织头脑风暴游戏,寓教于乐。
板块四 指导书写,提高能力
活动1 观察指导,范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华、岛、民、齐、奋。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小组内交流怎样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教师指导生字书写要点。
华:上窄下宽。“亻”竖笔收笔于横中线下侧;“十”横长竖短,竖笔在竖中线。(学生书空)
岛:笔顺是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竖、竖折、竖。竖折折钩要写得宽而扁。(学生书空)
民:竖提要直,斜钩呈弓形,要舒展。(学生书空)
齐:最后两笔撇、竖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分列竖中线两侧。(学生书空)
奋:“大”要写得宽,“田”要写得小,稍扁,“大”罩住“田”。(学生书空)
(3)利用动漫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活动2 自由练写,反馈评价
1.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2.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建议?
操作指导 教师在指导写字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注意间架结构,总结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要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整篇课文充满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本节课,教师始终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能够借助想象、图片、简笔画及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感知生字的意思,借助联想和视频等感悟词语的精妙,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本课教学,基于汉字学基础,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水平,巧妙运用汉字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汉字这个古老的文化大花园中穿梭、徜徉、欣赏、感悟、惊叹,使学生将对生字的感受、理解、记忆、运用完美融合。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