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化学必修1》3《Na2O2与H2O反应的异常现象及反应历程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化学必修1》3《Na2O2与H2O反应的异常现象及反应历程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15 18:55:07

文档简介

《Na2O2与H2O反应的异常现象及反应历程探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使用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的实验探究课。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过氧化钠的性质与应用,设置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其作为金属化合物部分第一个实验,具有重要的实验教学意义。学情方面,学生先后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氧化还原反应、过氧化钠的性质,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但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提高。
二、实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异常现象的发现,引导学生探析微观反应历程。
(2)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究及异常现象的论证,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在解释对Na2O2与H2O反应异常现象的过程中,建立认知模型,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究实验方案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定量)。
(2)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和化学能量变化的认识水平。
三、实验原理与药品
(一)实验原理
2Na2O2
+
2H2O
=4NaOH+
O2↑
Ⅰ.
Na2O2+2H2O
=
H2O2+2NaOH
Ⅱ.
2H2O2
=
2H2O+O2↑
(二)实验药品与仪器
药品:过氧化钠、蒸馏水、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木条等。
仪器:试管、滴管、三颈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数字化技术装备、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器等。
图1
实验药品与仪器
四、实验创新要点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两个科学探究:1、褪色异常现象探究;2、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创新要点:
1、两个科学探究问题均来自于真实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在整个过程中,突出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
2、利用常规试管实验定性解决探究问题,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常规试管实验无法满足实验需求时,引入数字化技术设备,将实验由定性转为定量,宏观现象与微观数据相结合,精准探究实验问题。
3、利用数字化技术设备,探析微观反应历程,探究Na2O2与H2O反应知识的本原。
五、实验教学过程
【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1)发现问题:
在上节课过氧化钠性质教学中,学生利用带火星木条验证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O2,但在验证另一个产物NaOH时,向反应后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即可证明有NaOH生成,但同时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溶液变红后又立刻褪色。
图2
异常现象1:溶液变红后又褪色
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后先变红后褪色?
我以此作为探究问题,与学生一同进行科学探究。
(2)提出猜想:
学生小组讨论,认为是实验产物或中间产物使溶液褪色,提出了三种猜想:1.
O2的原因;2.
NaOH的原因;3.
H2O2的原因。
图3
学生针对于褪色问题的猜想
(3)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针对猜想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向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O2,(播放视频),溶液未褪色,因此猜想1不成立;
由于猜想2已超出学生已有知识范围,学生之前只知氢氧化钠溶液可使酚酞变红,但进一步查阅资料可知,浓NaOH溶液可以使溶液褪色,因此,我将此信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向浓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播放视频),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猜想2看似成立;
针对猜想3,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了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能破坏有机色素结构,具有漂白性,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向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H2O2,(播放视频),溶液褪色,猜想3同样成立;
至此,学生们对褪色问题提出的猜想2和3均成立,学生们进一步提出疑问,具体是哪一种起关键作用呢?
学生们小组讨论,两个小组分别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案验证,方案1: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滴加盐酸调至pH=10,再滴加酚酞,此方案学生们更多的关注浓NaOH的褪色机理,通过调节pH,排除浓NaOH
影响;方案2:向Na2O2与H2O反应溶液滴加酚酞,溶液褪色后,再滴加盐酸至过量,此方案学生们更多的关注H2O2的褪色机理,破坏结构而褪色,溶液不可恢复红色。学生具体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所示,(播放视频),1中实验现象:滴加酚酞后,溶液仍先变红后褪色;2中实验现象:溶液始终不恢复红色。
(4)得出结论:
至此,学生们明确了造成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后先变红后褪色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产物H2O2。
【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1)提纯问题:
成功得出中间产物H2O2是褪色的主要原因后,有同学针对反应历程提出疑问,Na2O2与H2O反应历程分为两步,为何反应初始仍然立刻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学生初中对于过氧化氢的认识,在未加催化剂的条件下,H2O2不会如此快速分解。
(2)提出猜想:
我以此作为探究问题,与学生一同进行科学探究。学生们小组讨论,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猜想:1:温度的影响,2:强碱性环境的影响。
图4
学生针对于初始大量气泡产生问题的猜想
由于开始产生气泡速度过快,无法通过肉眼辨识气泡产生速率,也就无法判断过氧化氢分解情况。此时,常规试管实验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反应历程探究,我将实验室的数字化技术设备介绍给他们,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技术设备,由之前的定性转为定量实验验证。
针对于猜想,我与学生一同设计方案,组装装置。利用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器控制反应温度,此为三颈烧瓶,瓶内加入磁子和过氧化钠,一口连接分液漏斗,其中加入水或酸,一口用橡胶塞塞住,中间一口连接O2传感器,连接电脑软件,测定氧气含量变化。控制水浴温度28oC,点开软件,开始测量体系内氧气含量变化,打开分液漏斗,使水流下,与过氧化钠反应,关闭分液漏斗。
针对于猜想1: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此时控制的变量为温度,水浴分别为9oC、28oC和50oC,最终氧气含量分别为38.9%、43.9%和47.4%。由此学生得出结论1:温度升高促进了Na2O2与H2O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
图5
温度对于Na2O2与H2O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情况的影响
针对于猜想2:pH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此时控制的变量为pH,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体系呈现强碱性,因此学生通过加酸的方式改变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即向装置内分别加入等量H2O、0.1mol/L盐酸和20
mL
1mol/L
盐酸。最终氧气含量分别为43.9%、40.6%和38.6%。由此学生得出结论2:强碱性的环境促进了Na2O2与H2O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
图6
pH对于Na2O2与H2O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情况的影响
综上实验,学生们明确Na2O2与H2O反应放出大量热使体系温度升高,产物NaOH使体系呈现强碱性,两者共同促进过氧化氢的快速分解。通过查阅无机化学课本,确定了Na2O2与H2O反应的两步反应历程。
六、实验效果评价
本节实验课通过两个科学探究的设置,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熟悉科学探究步骤,培养证据意识;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数据相结合,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探究知识的本原,明确反应历程,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4
/
5(共24张PPT)
Na2O2与H2O反应的异常现象
及反应历程探究


Contents
A
教材与学情分析
B
实验教学目标
C
实验原理与药品
E
实验教学过程
D
实验教学方式
说课内容
F
实验效果评价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
1
过氧化钠的性质
(金属化合物知识)
学生已学习金属钠的相关知识,并且对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化学基本能力)
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对科学探究的系统方法等认知比较欠缺。
实验综合探究
(化学核心素养)
学生具备一定设计实验的能力,但对实验的综合探究方面仍存在不足。
对学情的分析
2
1
2
3
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异常现象的发现,引导学生探析微观反应历程;
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究及异常现象的论证,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在解释对Na2O2与H2O反应异常现象的过程中,建立认知模型,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目标
评价目标
二.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究实验方案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定量)。
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和化学能量变化的认识水平。
1
2
2Na2O2
+
2H2O
=4NaOH+
O2↑
实验原理
三.实验原理与药品
实验药品与仪器
药品:过氧化钠、蒸馏水、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木条
仪器:试管、滴管、三颈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数字化技术装备、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器
Ⅰ.
Na2O2+2H2O
=
H2O2+2NaOH
Ⅱ.
2H2O2
=
2H2O+O2↑
四.实验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查阅资料
科学探究1:
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科学探究2:
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推测产物
设计实验
O2验证
NaOH验证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查阅资料
带火星木条复燃,成功验证O2
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预计现象:
溶液变红,验证NaOH
异常现象:溶液变红后褪色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查阅资料
问题1:
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实验产物或中间产物使溶液褪色
问题1: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查阅资料
学生小组讨论: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猜想1:生成的O2
可能使溶液褪色
问题1: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现象】
通入O2
后溶液未褪色
【实验方案】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猜想2:生成的
NaOH
可能使溶液褪色
【资料】
【实验方案】
问题1: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现象】
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红后
褪色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资料】
H2O2的氧化性能破坏有机色素,因此可以漂白纸张、织物
猜想3:可能生成中间产物H2O2,使溶液褪色
【实验方案】
问题1: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现象】
滴加H2O2
后,溶液褪色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猜想3:可能生成中间产物H2O2,使溶液褪色
猜想2:生成的
NaOH
可能使溶液褪色
猜想1:生成的O2
可能使溶液褪色
问题1: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关注H2O2的褪色机理:
强调H2O2的漂白作用破坏酚酞分子结构,溶液不可恢复红色
关注浓NaOH的褪色机理:
浓NaOH
(pH=14)溶液中酚酞无色,pH=10时又会变红,调节pH,排除浓NaOH
影响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实验方案2】:
【实验方案1】:
【实验方案2】
【实验方案1】
【实验现象】溶液始终不恢复红色
【实验现象】滴加酚酞后,溶液仍先变红后褪色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猜想3:可能生成中间产物H2O2,使溶液褪色
猜想2:生成的
NaOH
可能使溶液褪色
猜想1:生成的O2
可能使溶液褪色
问题1:为何向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主要原因
五.实验教学过程-褪色异常现象探究
次要原因
反应历程
五.实验教学过程-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2Na2O2
+
2H2O
=4NaOH+
O2↑
问题2:
Na2O2与H2O反应历程分为两步,为何反应初始仍然立刻有大量气泡产生
Ⅰ.
Na2O2+2H2O
=
H2O2+2NaOH
Ⅱ.
2H2O2
=
2H2O+O2↑
问题2:为何Na2O2与H2O反应分两步,仍然立刻有大量气泡产生?
由于开始产生气泡速度过快,无法通过肉眼辨识气泡产生速率
五.实验教学过程-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数字化技术实验(定量)验证
常规试管实验(定性)无法满足历程探究
pH传感器
溶解氧
温度传感器
O2传感器
CO2传感器
Cl2传感器
定性
定量
O2传感器
五.实验教学过程-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实验探究】:猜想1
温度的影响
水浴28oC
水浴50oC
2
g
Na2O2+20
mL
H2O
结论1:
温度升高促进Na2O2与H2O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
Na2O2与H2O反应,19.2%
Na2O2与H2O反应,19.2%
O2含量变化
O2含量变化
O2含量变化
水浴9oC
Na2O2与H2O反应,19.2%
控制变量:温度



五.实验教学过程-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结论2:
强碱性促进Na2O2与H2O反应产生的
过氧化氢分解
【实验探究】:猜想2
pH的影响
20
mL
H2O
Na2O2与酸反应,19.2%
Na2O2与H2O反应,19.2%
水浴28oC
20
mL
1mol/L盐酸
20
mL
0.1mol/L
盐酸
Na2O2与酸反应,19.2%
O2含量变化
O2含量变化
O2含量变化



控制变量:pH
五.实验教学过程-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Na2O2与H2O反应放出大量热使体系温度升高,产物NaOH使体系呈现强碱性,共同促进过氧化氢的快速分解
查阅资料
节选自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问题2:为何Na2O2与H2O反应分两步,仍然立刻有大量气泡产生?
五.实验教学过程-初始大量气泡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查阅资料
科学探究1:实验异常现象探究
科学探究2:化学反应历程探究
六.实验效果评价
C
明确反应历程,揭示本质和规律
探究知识本原
宏观微观结合
B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定性定量
A
熟悉科学探究步骤,培养证据意识
思维模型构建
T
感谢聆听
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