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窗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2.读4~7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2.理解课文第8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的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3.质疑。(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们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
为什么说比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4.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2)完成填空: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②理解唯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2.反馈:指名读。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的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3.质疑。(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们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
为什么说比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4.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2)完成填空: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②理解唯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2.反馈:指名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