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4 22:0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
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
的起源特征。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①含义:
②文化遗存:
③生产生活: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①含义:
②生产生活:
③文化遗存
约7000年至5000年前:
约5000年前: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思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有何特点?
①分布广泛;
②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河姆渡文化 精美玉器,祭坛和神庙
龙山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分布于黄河下游
材料 大汶口遗址的面积达82万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54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窑,其中14座有木椁式葬具,很多墓葬内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壶、背壶、罐、杯、尊、瓶、盔形器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遗物。考古发掘还发现,在43座墓中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猪骨,最多的墓中有14个猪头骨。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①遗址规模大;
②随葬品种类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③出现私有财产与贫富分化。
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1.从部落到国家:三皇五帝到夏朝
(1)三皇五帝:部落联盟;禅让制;万邦时代
(2)夏朝:早期国家建立
▲统治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禹建桀亡
▲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
▲国家治理:
涿(zhuō)鹿之战(约4600年前):(相传)是黄帝与炎帝两部族联合同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带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最终以炎黄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对于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王位世袭制;
②中央设有机构和官职;
③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
其他间接统治。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古国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思维拓展】
2.早期国家发展:商朝和西周
(1)商朝:
▲统治时间:约前1600—前1046年,汤建纣亡
▲史料依据:甲骨文、《史记》
▲国家治理:
(2)西周:
▲统治时间: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建周幽王亡
▲史料依据:青铜铭文(金文)
▲国家治理:
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①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②内外服制度。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井田制。
探究学习1:西周分封制
材料1:《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2:周公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评价:分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略)
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后代
思考:①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②如何评价分封制?
探究学习2:宗法制
思考:宗法制的主要特点?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
嫡长子继承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
以贵不以长”。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3.商周的社会经济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关于井田制的哪些信息?
信息:
①土地国有;
②分为公田与私田;
③集体耕作。
探究学习3:井田制
材料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材料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3.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政治:贵族政治
家国一体
尚未形成集权
经济:土地国有
青铜农具极少
文化:多元一体
青铜文明
4.夏商周重要历史事件和典故:
①时日曷丧
②盘庚迁殷
③炮烙之刑
④姜太公钓鱼
⑤武王伐纣
⑥封邦建国
⑦国人暴动
⑧烽火戏诸侯
本课知识结构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早期国家(奴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
内外服制
央视《探索●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
D.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2.古有神话传说“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
主要反映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业为主的农耕文明 B.商业、贸易的海洋文明
C.机械为主的工业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C
A
达标检测
3.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4.《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
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主要是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
D
B
5.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
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C
课堂活动:搭档猜词
——你来描述我来猜!
①河姆渡文化
禅让制
商朝
②商汤
周武王
牧野之战
春秋
战国
③东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堂活动1:搭档猜词
——你来描述我来猜!
①夏朝
大禹
商朝
②商汤
周武王
西周
春秋
战国
③东周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
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
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
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蓝田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山顶洞人
课堂导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1.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观察下图,分析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光滑,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典型代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
典型代表: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晚期,距今约5000年
典型代表: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考古学上指以 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主要特征: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学会用火。
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主要特征: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陶器、农业起源,饲养家畜、修建村落。
原始人群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旧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
(1)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发现两颗人类门齿,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2)北京人
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发现遗址堆积层,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测定其生活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1)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距今约五六千年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种植水稻;修建村落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7000-5000年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神庙
母系氏族社会
①彩绘陶器
②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生产力水平低;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黄河中上游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养猪较普遍
黄河下游

距今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
时代
早期
红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距今约5000—4000年
新石器
时代
晚期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部落联盟
向国家过渡
黄河流域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红陶
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红山文化玉龙
龙山文化蛋壳陶
良渚文化玉琮
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知识拓展1】
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文明成就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良渚“神徽”像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知识拓展2】
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 1700 米,南北长约 1900 米,总面积约 300 多万平方米,相当于 4 个北京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知识拓展2】
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良渚文化的典型农具
玉鱼
玉牌饰
良渚文化有门类完备、分工精细、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体系,以玉器的制作最为突出,玉器种类涵盖以琮、钺为代表的礼仪重器以及一般装饰品。良渚的玉器是尊贵身份的载体,具有明确的等次划分,一些人可以用刻有“神徽纹”玉器,另一些人只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玉器。所以,良渚玉器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反映良渚文化的信仰和制度设计,这就是国家社会的文明形态。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
【知识拓展2】
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010年,考古工作者确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这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知识拓展2】
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良渚文化的分布
“探源工程”启动(2004年启动)至今,已经确认,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而以此为起点,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时段里,各个地方的社会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步入了文明。这种诸多地方文明并立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传说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是天下万国、天下万邦的情景相吻合,所以我们借用这个意境,把这个时代叫做“古国时代”。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 教科书将改写》
载《北京日报》2018年5月29日
【知识拓展2】
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良渚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
——新浪新闻2019年7月6日
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中国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代表中国政府发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今天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令全体中国人喜悦和振奋。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守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
【知识拓展2】
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古国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拓展思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总结提升】
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
新石器时代
1.打制方法制造石器;
2.渔猎采集;
3.群居生活;会使用火
1.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
2.大量使用陶器
3.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
社会
黄河流域
黄河中上游
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彩绘陶器、栽培“粟”
养猪较普遍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黑陶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开启
文明古国时代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
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神话色彩浓厚
华夏族的传说
炎帝
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始祖
二、从部落到国家
(2)“禅让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禅让制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散佚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2)“禅让制”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1)夏朝的建立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早期国家的产生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四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2)夏朝的传承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早期国家的产生
(3)夏朝的国家管理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二、从部落到国家
【知识拓展】夏朝帝王、世系及大事年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夏 朝 世 系 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桀(履癸)
前2070年
太康在位时
相在位时
禹代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在位时禹之子启改变禅让制度,夺取政权,开创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启大会诸侯于今河南禹州的钧台,消灭有扈氏。
太康继承启为天子,昏乱朝政,有穷氏首领夷羿乘机推翻太康。
夷羿掌握政权,为家臣寒浞所杀。寒浞又杀夏帝相,相妃逃回娘家,生子少康。
大事年表
少康在位时
予在位时
槐在位时
帝发七年
帝桀元年
前1600年
少康在伯靡帮助下击杀寒浞,夏朝中兴。
少康之子予继承天子之位,征伐东夷,直达东海。
予之子槐即位后,九夷来朝。
槐建立圜土(即监狱)。
泰山发生地震,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
履癸即位,是为帝桀。
商汤灭夏。
大事年表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三、商和西周
(2)商朝的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2)商朝的文化
②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考古学家张光直
司(后)母戊鼎,193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
司(后)母戊鼎
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四羊方尊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①中央官僚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3)商朝的国家管理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3)商朝的国家管理
②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3)商朝的国家管理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③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商和西周
【知识拓展】商朝帝王、世系及大事年表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1)西周的建立
①背景: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②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含义: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同姓诸侯国多于异性诸侯国,多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特点: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阅读两段材料,归纳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
有利: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利: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的统治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秩序。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3)西周的灭亡
①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②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商和西周
【知识拓展】西周帝王、世系及大事年表
三、商和西周
3.商周的社会经济
(2)农业: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骨耜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料。
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②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3)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
三、商和西周
4.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三、商和西周
建议将此活动设计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组成是多样的,既有来自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文明。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明,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
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分支分裂出去,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据文献记载,夏朝大约存在了470余年,商朝存在了600余年,西周存在了275年,合计约存在了1300余年。三个朝代的文化传承,有继续,有发展,有创新。三个朝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其思想道德和政治制度更是被后代许多帝王、政治家和学者奉为圭臬。事实也的确证明,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而商周两代又是三代文明最兴盛的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