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pH一定小于7
B.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水是纯净物,所以海水也是纯净物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CaO
的俗称为( )
A.石灰石
B.生石灰
C.碱石灰
D.熟石灰
3.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
A.天然气:CO
B.烧碱:Na2CO3
C.熟石灰:Ca(OH)2
D.小苏打:Na2CO3
4.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药物“白炭灰”和“荻灰”在煎合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氧化反应
B.中和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下列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会出现白雾
B.普通火柴头燃烧产生的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向鸡蛋清溶液中加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
D.水通电时正极产生的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6.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收集氢气
B.滴加液体
C.蒸发食盐水
D.稀释浓硫酸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作冷冻剂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氧气用于气焊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8.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灭火,可用于任何场合火灾灭火
B.生石灰极易吸水,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C.食醋中含有醋酸,可用来去除水瓶里水垢
D.钛合金熔点高,可用来作保险丝
9.日常生活中部分常见物质的pH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橙汁、酸奶都呈酸性
B.pH小于7的雨水都属于酸雨
C.肥皂的碱性比氨水强
D.柠檬酸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0.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发生的雷电固氮反应如下:①N2+O2=2NO,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NO,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NO气体由一个N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
B.HNO3属于酸
C.这些化合物中N元素化合价最高为+4价
D.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12.
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对下列有关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中和反应是指能够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3.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MnO2中的KCl: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验证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向H2O2溶液中加入MnO2
C.检验Mg、Fe、Cu的活动性强弱:将铁丝分别插入氯化镁和氯化铜溶液中
D.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4.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
B
体温计中的水银热胀
原子间间隔受热时增大
C
酸碱盐溶液不显电性的原因
溶液中阴阳离子的个数相等,电性相反
D
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5.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进行整理和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硫酸属于酸,其分类标准是:它们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____________。
(2)某同学将含碳元素的不同物质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得到如下的物质关系
C→CO2→H2CO3→
Na2CO3。请你参照他的分类标准,完成含钙元素的不同物质关系:Ca→________→Ca(OH)2→CaCO3。
16.某同学测的生活中一些液体的pH如下表:
液体
雨水
糖水
厨房清洁剂
厕所清洁剂
PH
5.6
7
11.8
2
(1)上述液体中,呈中性的是________;
(2)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_________;
(3)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是_________。
(4)厕所清洁剂与厨房清洁剂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混用。
17.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填空:
物质
氨水
苹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8.5—10.5
2.9—3.3
6.3—6.6
7.6—8.0
(1)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2)鸡蛋清是
性;
(3)若向一支盛有氨水的试管中滴稀盐酸,则试管中液体的PH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测,这是化学学习中必须训练的科学方法,请仿照下表中的示例,以初中学过的酸碱盐化学性质为例,填写空白.
实验事实(写化学方程式)
规律
示例:Zn+H2SO4=ZnSO4+H2↑
酸溶液+活泼金属盐+氢气
(1)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
________
三、推断题
19.有A、B、C、D四种化合物,A是硝酸盐,B是酸,C是碱,D是含+3价元素的氯化物,它们能够发生以下反应:
①A、B的溶液混合后,出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②B、C的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食盐溶液
③C、D的溶液混合后,出现红褐色沉淀
(1)写出A、B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写出C、D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四、实验题
20.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
(2)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然后振荡锥形瓶,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盐酸与NaOH溶液的中和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前,应先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许__________。
2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1,K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I:用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II: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
实验III:打开K2,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B中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呈红色,说明Ca(OH)2的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2)根据实验I和II
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III,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五、计算题
22.环保石头纸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加入适量聚乙烯和少量胶合剂。
(实验一)
探究影响石头纸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1)甲、乙两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甲
乙
实验过程
现象
试管①、②、③中产生气泡快慢的顺序为:①>②>③。
分析结论
Ⅰ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
对比甲同学实验①②可知,
,化学反应的速度越快;
Ⅲ
对比甲同学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知,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
。
Ⅳ
乙同学的实验中,应该连续记录的实验数据是
和
。
(实验二)
测定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提示:石头纸中其他成分均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2)甲组同学:图Ⅰ为石头纸与稀盐酸反应的装置,图Ⅱ用于测量通常状况下CO2的体积。
①实验前首先要
;
②
图Ⅱ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
;
③
反应完成后,先
(填具体操作),然后才能准确读得量气管中的CO2的体积。
④根据V
CO2和ρCO2计算出CO2的质量,计算碳酸钙质量。
(3)乙组同学:均匀称取四份样品分别和稀盐酸反应,用电子天平及有关装置,得出二氧化碳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6.25
6.25
6.25
6.25
取稀盐酸的体积(mL)
10.0
20.0
30.0
40.0
产生气体的质量(g)
0.88
1.76
2.20
m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在第
份样品的实验中,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了;
。
②
m的值为
③石头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23.根据下面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反应中水分的蒸发,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g
。
(2)计算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
(3)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CaCl2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D
6.A
7.A
8.C
9.A
10.B
11.D
12.B
13.B
14.C
15.氢离子(或H+)
CaO
16.糖水
厨房清洁剂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雨水反应生成碳酸
不能
17.(1)苹果汁(2)碱(3)变小
18.NaOH+HCl=NaCl+H2O
酸+碱=盐+水
2NaOH+CO2=Na2CO3+H2O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19.HCl+AgNO3=HNO3+AgCl↓
3NaOH+FeCl3=Fe(OH)3↓+3NaCl
20.有红褐色的沉淀生成
CO2与NaOH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无色酚酞试液或紫色石蕊试液或其他酸碱指示剂
21.>
不能
22.【实验一】Ⅰ
CaCO3+2HCl=
CaCl2+H2O+CO2↑
Ⅱ
盐酸越浓(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
Ⅲ
②③
;
快
;
Ⅳ
时间
;
锥形瓶和药品的质量(或电子天平的读数)【实验二】甲组同学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或将二氧化碳与水隔绝开)
③调节量气管高度,使两侧液面相平。乙组同学①
第3份
②2.20
③80%
23.(1)4.4g;(2)10g;(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