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4、灯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4、灯笼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21:5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灯笼
吴伯箫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有寄寓的复杂感情。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 ,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了解作者。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他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其作品的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主要作品有《羽书》《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
目标导学二:基础知识积累
1、重点字词。
争讼(sònɡ) 领域(yù) 斡旋(wò) 静穆(mù)
思慕(mù) 锵然(qiānɡ) 怅惘(chànɡwǎnɡ)
褪色(tuì) 燎原(liáo) 暖融融(rónɡ)
熙熙然(xīxī)马前卒(zú) 人情世故(shì)
2、 词语解释。
(1)斡旋:调停,调解。
(2)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3)静穆:安静庄严。
(4)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5)锵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
(6)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7)未始:未必。
(8)幽悄:幽深寂静。
(9)熙熙然:形容明亮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请以“灯笼”为线索,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明确:由小孩喜欢灯火引出灯笼——抒写与灯笼有关的种种记忆——由追忆历史回到国难现实,表达报国志愿。
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几件童年往事?
明确:(1)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2)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3)乡俗还愿挂红灯为孤行客照明;(4)元宵节观灯、猜灯谜;(5)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着家门的兴衰;(6)在纱灯上描宋体字。
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
(1)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沦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四:精读文章,品问语言
1、品析下列语句的深刻内涵。
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明确:表面是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的家族早已衰败。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明确:李想、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目标导学五: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唉,壮…… ”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 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撼,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驶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请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明确: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和怀念;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军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3、研读文章最后两段,分析并评价其中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是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
4、作者抒写有关灯笼的往事,是单纯回忆童年美好的生活情景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抒写有关灯笼的往事,不单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不是单纯追慕古代名将,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表达爱国热情。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 “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笔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板书设计
灯笼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村头红灯高照,慰籍孤行客;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
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
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燎原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