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21: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短篇
阿西莫夫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2.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对象划分
事物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都是说明一定的事理的,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了: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包括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功用等。
目标导学二:基础知识积累
重点字词。
骨骼(ɡé) 漂移(yí) 两栖(qī) 彗星( huì ) 潮汐(cháo xī)
追溯(sù) 致密(zhì)流逝(shì) 褶皱(zhě) 携带(xié)
劫难(jié) 陨石(yǔn) 天衣无缝(fènɡ)
2.词语解释。
(1)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3)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4)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5)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6)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目标导学三: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明确: 《恐龙无处不有》 ,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目标导学四:比较说明思路
(一)《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第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第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 6、7段作者思有所获,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二)《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重点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补充说明的作用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四句话 你发现子什么?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明确: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2、这些括号中的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
明确: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一合。(2)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廷非无稽之该。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4)这一句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这些补交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目标导学二:比较思维推理过程
3、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明确: 《恐龙无处不有》: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移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原始状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会因撞击被藏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撞击引起的。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请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明确: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明确:打比方、列数字。“大冰箱”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十分之九”说明了南极洲冰的储量丰富。
2、本文语言准确、严密,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请参考示例。分析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的作用。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明确:“几乎”表示“差不多,接近”的意思,用在句中表示问题的范围之大,但还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明确:“又”表示“再一次”的意思,说明在此之前,泛大陆曾分裂过,因此“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明确:“大约”表示估计、猜测,如果去掉该词,就表明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的时间是在两亿年前,这样表达太绝对,与实际情形不符,因此“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明确:“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将来“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只是推测,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5)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撞击地球的结果。
明确:“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说明沉积物薄层中含有大量稀有金属铱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一说法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
三、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产生质疑——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的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原因
(1)撞击说(肯定)→推理论证
(2)火山说(否定)→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