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
——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8分)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9分)
钳子( ) 撮( ) 偏僻( ) 行辈( ) 照例( ) 欺侮( )
宽慰( ) 嘱咐( ) 怠慢( ) 礼数(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踊跃( ) 屹立( ) 家眷( ) 皎洁( ) 好歹( )
2.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及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絮叨(xù)船橹(lǔ)撺掇(cuān) 锲而不舍(qì)
B.怠慢(dài)不惮(dàn)归省(shěng) 沁人心脾(qìn)
C.凫水(fú)欺侮(wǔ)诧异(chà)惟妙惟肖(xiāo)
D.竹篙(gāo) 延宕(dàng)松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殆慢 屹立 缝隙 喝彩
B.吩咐 船篙 家卷 疏郎
C.皎洁 踊跃 乌蓬 舟楫
D.嘲笑 宽慰 底细 蕴藻
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B.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自己失去机会)
D.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的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茂盛)
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油然而生盎然之感。
B.两个孩子相继出世,使老刘家本来捉襟见肘的生活更加不堪重负。
C.如今小学也有外教课,虽然外教刻意放慢语速,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听在耳中还是不知所云。
D.读古人文章,困难就在于古人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相当吃力。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只有走进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才能洞见他们的人生轨迹,守护劳动者的风景。
B.专家认为,过度疲劳引起健康透支,最大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休息时间都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C.苹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前应将苹果洗净、削皮。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园的荷花尤其特别引人注目,游人不由得驻足欣赏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
B.文中的双喜聪明能干,善解意意,
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 码有解析周全,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C.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的经过,包括看戏前的曲折、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看戏的枯燥过程和归航偷豆。
D.本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8、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踏 ,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
痛 ,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9、综合性学习。(5分)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弘扬国粹,把我国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班级决定举行一次“拯救戏曲”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100字以内)(2分)
(2)【了解行当】列举出你所了解的京剧行当。(1分)
(3)【谈谈看法】中国戏曲应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请提出至少两条合理的建议。(2分)
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6 分)
艾香悠悠溢端午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0.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4分)
11.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12.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4分)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6 分)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
??? 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有香椿可吃。
?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香椿的强烈的气息。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或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了。而香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 ?⑦自从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下,我总会设法去找些香椿来吃。有一年,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前那遥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 ⑧后来我搬家了,也不知道院子里那两株香椿树变成什么样子了,会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吗?会开花吗?种于也会飞翔吗?
?? ⑨有一次读庄子的《逍遥游》,说道:“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由这个典故,以香椿有寿考之征,所以古人称父亲为“椿”,称母亲为“萱”,唐朝牟融有诗说“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
⑩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他常说:“香椿是很上等的木材,等长好了,我们自己砍下来做家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也没有砍过一棵香椿树。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香椿还没有长好,现在才知道那是感情的因素,八千年为春秋,那是永远也长不好了。但愿,父亲在极乐世界,也会有香椿拌面可以吃。
?端午节的时候,我路过松山的永春市场,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唉!吃香椿粽子的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14、文中几次写到“家”有香椿树?请简要概括。(4分)
15、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菜、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
②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激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袢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16、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文末“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答案:
一、1、qián cuō pì hánɡ lì wǔ
wèi zhǔ dài lǐ cuān duō fú
chán yǒnɡ yì juàn jiǎo dǎi
2-6DDCBC
7-8DB
9、(1)示例:同学们,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
(2)示例:老生、小旦、小生、老旦、小丑。
(3)示例:①改革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唱词,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②组织“亲近戏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③在中小学开设戏曲课,培养青少年的戏曲欣赏能力。
二、(一)
10.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11.这句话是母亲采艾草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12.(1)对故乡的眷恋;(2)对浓浓母爱的赞美;(3)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4)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13.B D
(二)
14、①儿时家住,屋后有高大的香椿树,总能吃到新鲜的香椿;②移居台北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向朋友要来香椿树苗栽种。
15、①句子运用类比的写法,将香椿的气味与香菜、芫菜、芹菜、紫苏等进行比较,突出其香味特殊,以及作者喜爱的程度。
②句子写了父亲制作香椿的一系列动作,“洗”“剁”“加”“抄”“拌”表现了香椿的制作简单,又运用夸张手法,称香椿为“人间至极的美味”,突出其味美,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16、内容上,表达作者搬家后对香椿树的不舍与思念;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
17、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喜爱上香椿,父亲去世后每每吃到香椿,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栽种的香椿。香椿已成为父亲的化身,作者栽种香椿的决定,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