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同步检测——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 同步检测——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21: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灯笼
——2021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8分)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7分)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锵然( ) 怅惘( ) 褪色( ) 燎原( ) 暖融融( )
焚身( )熙熙然( ) 马前卒( ) 人情世故( )
2、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及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焚身(fén) 岁梢(shāo)斡旋(wō)熙熙然(xī)
B.燎原(liáo)神龛(kān)犬吠(fèi)霍骠姚(biāo)
C.皎洁(jiǎo)帐惘(wǎng)静穆(mù)暖融融(róng)
D.点缀(zhuì)族姊(zǐ)幽悄(qiāo)马前卒(zú)
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晃荡 锵然 帖春联 咕咕噜噜
B.思慕 官衔 进士第 垂珠联珑
C.争松 悲悯 亲事官 富贵荣华
D.磷火 褪色 闹嚷嚷 夜深星斓
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近期在东洲岛举行的焰火表演晚会中,璀璨夺目的焰火以及具有衡阳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拍手称快。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文明而更加绚丽多姿。
D.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在此期间我对人情世故知道了不少。
5、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D.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6、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作者由小小的灯笼引发出对亲人的怀念,对岁月的缅怀乃至家国情怀。
B.本文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
C.作者运用叙事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D.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7、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6分)
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 、 ; 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工照迎祥纳福;冬至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若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14 分)
龙灯 罗念生
太阳是红的,桃符是红的,女人的脸也是红的,这是新年的一般喜象。你耳边不时透过爆竹的炸裂声,儿童的欢呼声,和亲友们向你道“拜年拜年”的祝贺声,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根。
初八晚上,龙王庙竖起了天灯,天灯柱旁挂起两行菱角形的红灯,招引远近的人前来膜拜,祈祷龙王爷这个新年放出一条更亮更长的龙灯。十一晚上,庙里的人挤得不通风,欢跃着,狂呼着,等候出龙。忽然从龙王的宝座后,爬出了一条蛮大的,发光的火龙。它的头上有一对金亮的触角,比牛角还大;一对眼球突出尺来长,口张着,舌摆着,颏下还有青的龙须;它的身子有十来节,每节都有丈大丈长,像一个大的“字纸篓”,上面满画着鳞甲;它的尾巴是扁的,像鲤鱼的尾鳍。全身点着浸过油的纸条,纸条上还沾有火硝。龙身移出了正殿,锣鼓花炮响闹喧天,前面是一对元宝引灯,提灯的人是庙上的会首,后面是各种彩灯:有鲤鱼,有乌龟,有莲花,还有鼓形的花灯,提灯的人尽是天使般的儿童。他们后面有一个元宝,这宝是红的,可以上下转动,龙头紧紧的追逐那元宝。龙的尾上跟着一大群赶龙的人。
街坊的店户远远听龙灯锣响:“当当,钱钱,当啾当啾钱啾钱!”连忙焚起香烛,香烛前还有一个红纸包着的青钱,送给龙王作贺仪。海龙走来,向神龛叩头拜年,还给主人招财进宝。主人化了一束钱纸,海龙又移向他家。每条街上架起一副牌坊,上画着戏图和劝善的彩画,里面的灯光都是很亮的。龙头行到此处,要低头穿过。
远望前面火光四射,花炮一阵阵的爆着,这不是接龙,是替王大爷送求子的宝灯:一对童子抬着这宝灯在火炮欢呼里送进王家的堂屋,不到明年王大娘准添贵子!海龙进到王氏堂前,一心想吞下那个宝灯,忽然听说主人要烧花筒,它心中一怔,水倒不怕,火可受不了。它朝了家神,转身出来,长长的摆在街心。耍龙的人脱了衣服,主人先放几串花炮,中间夹有“天冲子”和“地耗子”,燃着时到处乱穿,有时会穿进龙的眼里,或观客的袖中。花筒点燃了;起初朝天放,等火力燃足时,星星的火花射出几丈,放花的人才提起花筒指着龙烧。耍龙的人不住的抖动身子,火花一簇一簇的坠下,龙头和龙尾烧得顶惨。这火花射在身上,如同蚂蚁啮了一般,但啮得太多,也未尝不痛。耍龙的人尽是英雄式的流氓,他们不怕冷,更不怕烧,这几个花筒算得什么。一连放了十来个,有两筒因为火眼太小爆炸了,耍龙的人还要请主人烧;但主人回道:“是好手明晚再来!”大家才叫一声:“恭喜发财!”海龙又耍到他家。
又穿过几座牌坊,忽听大锣大鼓迎到面前来,走近一看,才是一条彩龙。这是两人耍的小龙,全身披上绫罗彩缎,金晃晃的在灯光下闪耀着。二龙相对点了点头,跟着抢一回宝,彩龙小巧玲珑,一会儿在地上滚动,一会儿又腾上空中;但大龙不慌不忙的用尾子将小龙缠住,转头过去却擒不住宝。这时前面燃起了九连联火炮,彩龙因怕受伤,早就逃之夭夭,剩下大龙又遭了一次火攻。
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这时的人更是添多,因为乡间空旷,容得了更多的人。远远望去,真像一条活龙,前前后后还有千百个灯笼火把。首先走过一间茅屋,屋的主人是个渔夫,他恭恭敬敬的向海龙进香叩首,惟愿龙王今年多送他几尾大鱼。
跟着龙灯耍到保正庄上,打引灯的会首先向保正贺年,祝福他人财两旺。保正把祭台抬出大门,上面摆一台很体面的茶食,香酥酥的芝麻“油果子”放在当中。保正亲身接了龙,大家齐声道个“恭喜发财”。龙进了正堂,向神主朝贺,叩了三下头,也摆了几下尾,才仰起退出。在地坝上兜了几道圈子,打了几个滚,现出很活泼的样儿,花炮不断的在它身周响,地面的纸壳积了很厚一层,满屋中缭绕着火药的烟味。猛的一声花筒来了,起初只端出一筒,朝天放的,火花射得真高,中间还夹有火酒炒过的铁末,燃着时发出美丽的星花,跟着洒了几把硫磺烟,弄得烟雾沉沉,才端出两筒花筒指着龙头龙尾烧个痛快,还没烧完,又来了四筒对着烧,看热闹的人尽都挤上阶沿,地坝上只剩龙灯在火花中四处浮游,做出各样的舞态。花筒由四个变成了八个,围着龙烧,火花充满了天空,没有一个儿空隙,爆竹也不断的放;有时更听得几声巨响,大家都疑心花筒爆了,但保正的花筒是聘请专家制的,不会裂;这只是几声“铁炮”。烧到后来,龙灯里的火全舞熄了,保正看见,笑的半天合不了爆口。等他合了口时。他吩咐一声:“饶了他们,明晚再来!”耍龙的人立定了,高唱几声:“恭喜发财!”回头全体人员请到堂中吃茶点,主人特敬他们几大盘“年粑”。大家谢了主人,舞起龙灯又耍到他家,象这样的花火不知今晚还要碰着几回。
8、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围绕线索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5 分)


9、围绕“海龙”,作者描写了各色人等的表现与反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4 分)


10、结合选文和实际生活,说说戏曲、民俗等传统文化艺术怎样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6 分)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11.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介绍了故灯节中各种灯的什么特点。(4分)


1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1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的理解。(4分)


答案:
一、1、sònɡ lǐnɡ wò mù mù
qiānɡ chànɡ wǎnɡ tuì liáo rónɡ
Fén xī zú qínɡ
2-6CBABC
7、春节挂灯笼,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二、(一)8、线索:龙灯。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围绕龙灯作者写了海龙出庙逐宝、海龙进店拜年、海龙吞灯被烧、海龙抢宝缠斗、海龙下乡贺年五件事。
9、对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温馨、祥和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对淳朴的民风民情的喜爱与欣赏;对耍海龙这一类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与欣赏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10、让儿童亲历传统文化样式的表演,增强亲身体验;增强表演的故事性与戏剧性;表演内容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接地气。
(二)
①屋里的灯明亮而温柔。②街上走马观灯大而多样③孩子们的灯充满童趣。④天上飘的红灯笼凄凉。
内容上:开门见山,点明故乡元宵的特点。结构上:独句成段,既照应标题,又引出下文对故乡元宵的描写。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连用五个“没有”,突出故乡的元宵并不热闹,与下文灯节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2)运用细节描写, 形象地写出兔子灯的外形特点表现出孩子的童真烂漫。
表面上写故乡的人年年过灯节都看围屏,表明着围已经成为故乡元宵的一个重要风俗; 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故乡元宵的留恋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