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课件 (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课件 (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22: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孟母三迁
课外拓展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断机教子
断织喻学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杀豚不欺子
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 "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正好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鱼我所欲也
1、结合书下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课文的意思,并且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也;
礼也;
智也。
课文朗读,要求: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分,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散文,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论辩,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其中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背景介绍
你能说出孟子的几句名言吗?
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不屑( xiè认为值得)
⑦为宫室之美(wèi ,介词,为了)
读准字音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
读准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义,道义
同时得到
也,也是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舍弃
喜爱,想要
语气词,表示判断
舍弃
选取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用鱼和熊掌的选择类比论证生与死的选择。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引出并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类比论证,使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浓缩成一个成语,它是:舍生取义:
生,生命。义,正义。 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且取得
动词,做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讨厌,憎恨
超过、胜过
通“避”,躲避
所以
祸患,灾难
“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 分别是什么?
“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 可以得 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没有
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那么
得,保全生命
凡是,一切
没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
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即为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
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从反面论证(贪生忘义的危害)
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译文: 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这种心
凭借某种办法
因此,所以
不仅
却,转折连词
“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义”,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为第一段划分结构。
//
//
提出中心论点。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概括第一段每层大意。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类比“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类比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熊掌
舍鱼取熊掌
类比比喻

舍生取义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

生、欲
不为苟得
甚于生
死、恶
不避祸患
甚于死

何不为
莫甚于生

何不用
莫甚于死


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

义重于生
生重于义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重义)
(取义)
一箪食, 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弗,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蹴,踩踏。
羮,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
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成语 嗟来之食: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侍奉
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欤”,语气词
有什么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同“辨”,辨别
优厚的俸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接受,动词
译文: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为了,介词
同“向”,
先前、从前
停止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为第二段划分结构。
//
//
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概括每层大意。
对比论证
举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
“失其本心”。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行道之人、乞人


不辩礼义、乞人
受万钟
弗受、不屑
举例
有本心
失本心
主 旨
本文以舍鱼而取熊掌为类比,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苏武被困匈奴19年,须发尽白不易志。
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东渡日本避难,他拒绝了,为了唤醒民众支持变法维新,他慷慨就义。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白求恩同志为了挽救受伤的红军战士,在手术台上日夜工作,最后自己也倒在了手术台前。
“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金钱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1)孟子:义我所欲也 ( )
(2)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
(3)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
(4)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B
D
A
C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①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②或者 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通假字
文言现象总结



通“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转折连词,却
比,介词,表示比较
对于,介词,表示对象
2、一词多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 
这种作法


得到,拥有 
通“德”,感激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与尔同销万古愁
助词   
代词,你
一词多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了,介词 
做,动词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助词,的
助词,宾语提前,这
助词,不译
代词,他
代词,指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代词,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词类活用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
①万钟 古义: 今义:
②是心 古义: 今义:
一种量器
计时的器具或空的响器
代词,这种
判断动词,是
古今异义
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礼义)。
5、文言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