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4 22: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西汉初期的政治统治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文景之治的相关表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能了解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关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能认识其影响。3、了解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了解东汉政治黑暗的表现。4、了解两汉文化繁荣的主要表现。
过程与方法:1、运用结构示意图掌握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使学生能够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处理,提高学习的效率。2、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如“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秦末农民起义和东汉农民起义的比较等,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两汉兴衰的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认识到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辩证关系。3、通过对两汉文化成就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加强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分析法、图表、表格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设问:1、图片中的刘邦为什么称为汉高祖,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为什么华夏族又称为“汉族”,中国人称为“汉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高祖是刘邦的庙号,王朝的建立者的庙号称祖,刘邦最大的贡献是推翻暴秦的统治,建立大汉王朝。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影响深远,因此与中国有关的很多称谓都冠之以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汉王朝的兴衰历史。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朝的“无为而治”
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设问:材料反映了汉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回答:反映了汉初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为此当时的统治者尊奉黄老之术,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①黄老之术
黄老之术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名。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西汉时期,这一派的代表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黄老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②“与民休息”的措施及影响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等;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形成了西汉初期“文景之治”。并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汉承秦制与郡国并行
①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历史称为“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宰相制度、郡县制度等。
②郡国并行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汉初一方面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封国制)。
设问:结合前一节做学内容,分封制的实行,有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回答:王国势力日益强大,从而威胁中央集权,最终出现了“七国之乱”
(过渡:汉景帝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王国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同时当时汉王朝还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以及土地兼并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汉景帝的后继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西汉的强盛
汉武大帝——西汉的强盛
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学生归纳: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检察
任用酷吏,打击社会上不法行为
确立察举制,选拔官吏
【教师点拨】
①中朝和外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而原先丞相形成外朝执行机构。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②推恩令: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力量,允许诸侯王的次子、庶子也可以继承诸侯王的部分土地、权力,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从而无力对抗中央。
③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州为检察区,刺史代表中央对地方进行检察。到了东汉刺史权力扩大,最终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④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推荐标准为德才,有孝廉和秀才两种名目。
2、经济上:重农抑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
学生归纳: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教师点拨】
①均输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缴纳的贡赋都按照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运往京师,或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
②算缗、告缗: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就是向朝廷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行为。
3、思想上:尊崇儒学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其主要主张:大一统理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学。
②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任用儒生,重视儒学,至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外:开疆拓土
①抗击匈奴
②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代人将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条件:
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击败匈奴,创造了开通的条件
西汉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汉代丝织业等手工业发达
③机构设置: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同时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灭亡
原因:政治日益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
2、光武中兴
①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②光武中兴
3、东汉中后期的社会危机
①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是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宦官又称“太监”,指中国古代专供皇室役使的人员)
外戚、宦官专权示意图
②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问题探究】阅读P24的问题探究,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衰亡之间的关系。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最终演变为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4、东汉的灭亡:黄巾大起义和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两汉文化繁荣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3的内容,归纳两汉文化繁荣的表现
①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首创纪传体通史体例,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东汉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历史常识】古代史学编写体例主要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中国古代24史为统治者认可或编写的纪传体史书。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②文学: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排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诗词欣赏】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③科技成就
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数学:《九章算术》、《周髀算经》
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
农学:《泛胜之书》《四民月令》
2、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
(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课堂练习】
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者政策是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A)
吸取秦亡教训
实行“马上治天下”
采取高度集权措施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D)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D)
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B)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无为而治”
D.提倡“百家争鸣”
5.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B)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了两汉的建立、发展及强盛以及衰亡。两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强盛、光武中兴。对外交通发达,文化上成就辉煌。总之汉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