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7分)
踩着声声欢快激越的鼓点,我们看到了一场场振撼人心的中国太平盛世鼓,听到了一阵阵祥和美好的民族团结鼓声。韩城行鼓,腾跃起黄河改革开放的飞jiàn巨浪;安塞腰鼓,奔跑着高原五谷丰登的喜悦激情;开封盘鼓,盘出年复一年的风调雨顺;凤阳花鼓,zhàn放着国泰民安的美好图腾。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飞jiàn ( )
风调雨顺( )
zhàn放(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 ,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1分)
(3)“国泰民安”中“泰”的意思是( )(2分)
A.佳,美好 B.平安,安定
C.极 D.骄纵,傲慢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_____的修辞手法。(1分)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丰子恺所创作的漫画多为人们日常生活情景, 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世故与动人情趣。
B.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一如戛然而止的长江之水,在多元下共生,在包容中创新。
C.《社戏》中的老旦开始还只是踱来踱去地唱,后来也许累了,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D.要经过众多繁琐的工艺层层累加,才能完成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艺术精品。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竹篱之内的院子,薄薄的泥层下面尽是岩石,只能种些番茄、土豆、芭蕉等蔬菜,却不能种树木。
B.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带领下,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
C.公安交管部门对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新车及存量车暂时不予上牌,但是这意味着车辆无法上路行驶。
D.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2分)
文学,从历史人物中走来,是李太白杯中的美味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孔子的列国颠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先秦两汉的璀璨繁星,是唐宋时代的恢弘巨擘……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社,原指社区。
B.民俗是由民众创造而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
C.旧历,又称“农历”“阴历”“夏历”,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历法。
D.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
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4分)
1956年2月29日夜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___的。(1分)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八(3)班开展“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7分)
(1)探究下面两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4分)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总书记强调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营养。
材料二: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通过名人精英拜师民间非遗匠人,一对一向匠人学习传统技艺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吸引公众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与保护。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用现代的方式激活古老的记忆,用时尚的包装让文物“活起来”,让国宝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一组有关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的形象标识,请你任选一个,简要描述该标识,并说说其文化内涵。(3分)
34455103238520199353238573723532385
图1 图2 图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5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去赵庄看戏的路上,“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选文中三次提到“豆麦”,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写了去赵庄看社戏时江南水乡的美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5分)
一坛乡情煨酒
简心
①立冬一过,村坊里家家开始做酒,准备过年。将几桶用山泉浸好的糯米搓洗干净,倾于竹箕沥水,倒入灶堂大甑火蒸。旺火架起,糯香满屋,细伢子们的猫嘴立刻被糯香吸引了过去。开甑了,母亲庄重地洗了手,先舀一大碗贡于灶台上,这是敬灶神奶奶;然后很认真地舀出满满几碗,叫我们端给屋场里的叔伯大婶尝鲜。终于,轮到我们了!母亲微笑着,两手往冷水里轻沾一下,挖一勺饭入手,嘴里哧哧有声,轻巧掂挪几下,眨眼间一个个弥漫清香玲珑的小糯饭团就出来了。母亲双手黏热得通红,我们得奖般争先恐后捧了去,大口大口享用,觉得世上最美味的东西莫过如此。
②随后母亲将大甑一抱而起,端到天井沿酒架上,勺舀山泉往甑中一瓢瓢淋下去,直到糯饭温热不再烫手,洒上酒药水,拌匀,装进一个早已洗净晾干的大酒坛,将酒饭挖一小穴,成酒窝,封扎坛口,放到暗厢房里,用稻草或棉絮包捆好坛肚,几天工夫,酒香便一阵一阵溢出。
③一个月后,酒娘汩汩出齐。冬至那天,将山泉烧开,凉透,兑入酒中,从此封坛藏冬。年夜饭时,全家团坐,如豆的灯下,母亲眯笑着将滚烫的水酒从灶上提来,一碗一碗筛满……澄黄、温烈、甘醇,这是上好的水酒!一阵阵爆竹声中,父亲稳坐桌前,轻轻端起一碗热酒,含笑环视我们,将一年的艰辛和希望一饮而尽。
④大年初一至十五是村坊人互相串门拜年的日子。家家蒸好各色腊味,一一切片,满满装上九龙盘,端出烫皮果子,再烫上几锡壶水酒,等着叔伯兄弟登门拜年时拣茶食。说是茶食,其实是酒。主人一次次地筛,客人一碗碗地喝。男子佬们开始划拳,声音在屋子里炸开来,酒香和着瑞气飞满油菜花田。
⑤正月,水酒的高潮在耍龙灯的夜晡。龙灯从几里外的宗祠出来,一天一个村寨。轮到我们村,隐隐听见锣鼓唢呐从山外传来,细伢子们立刻飞奔出门。父亲不紧不慢地取出爆竹礼花,接着一一捡好敬龙神的香火篮子,母亲早已在灶房忙得团团转,要招待舞龙灯的宗亲吃饭呢!水酒要大壶大壶烫足,鸡鸭鱼肉要大盘大盘煮得饱满,黄元米果要满碗炒得金黄油亮,各色腊味要切得一碟一碟厚薄匀整……火红的龙灯挨家厅堂一一进去参神,主人点亮香烛,双手高举装了猪肉头牲鱼的香篮,率老小对着龙首一一磕头参拜,再轻举一杯水酒洒地,算是敬了龙神。
⑥几小时后,锣鼓唢呐重新炸响,耍龙灯了!村人陆续重新聚拢,耍龙灯人早已个个喝得天南地北、脚下腾云。他们在坪上摆开架势,借着酒劲,鼓声擂起来,唢呐吹起来,龙头跃起来,龙身腾起来,龙尾摆起来……爆竹飞鸣,火花呼啸,人声鼎沸,整个村子便在酒的醉意中奔腾、飞舞、摇晃……
⑦正月十六,是送龙神的日子。龙神送回河里,春节欢庆结束,一年的忙碌又将开始。送龙神仪式在堂前河边,诵读祭文,烧香鸣炮,随即卸下布幔,龙灯被送回总祠。然后在总祠大摆添丁酒宴。水酒由头年所有添了男丁的族人用大坛挑来,坛口扎着红布,扁担上挂着染红了的猪肉、头牲和鱼。几百号男子佬欢饮祠堂,水酒倾盆,酒气如云,共庆宗祠红红火火、人丁兴旺。
⑧家乡人办喜事都称“作酒”,做寿、嫁娶、过火(迁新屋)、婴儿满月……可见水酒的主角地位。我出嫁的那天,很多男子佬喝得扶墙靠壁,走路打跌倒,几天工夫才从床上爬起。如今,我偶尔回去,遇见那些老成酒糟似的男子佬,他们还拍脑门:“嫁你的时候,酒太好了,又香又雄又上口,后劲大着哩!把我害苦了……”我听了就笑。
⑨是啊,家乡的水酒莫不如此,又香又雄又上口,后劲却大着哩!这酒劲,可是接了天地之气,用一坛坛乡情,加上炭火,天长日久煨出来的。可是,我的家乡在水酒里,水酒的家乡去了哪呢?如今,那些村子已嫁到城市,水酒又嫁到哪去了?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9年第11期)
13.阅读文章第①~③段,请梳理出酿酒的步骤。(3分)
14.品析第⑥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
他们在坪上摆开架势,借着酒劲,鼓声擂起来,唢呐吹起来,龙头跃起来,龙身腾起来,龙尾摆起来……
15.阅读第⑤~⑥段,你认为耍龙灯这一民俗有何寓意?(2分)
16.“酒”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17.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4分)
山川秀美的延安
慈爱民
①今年4月间,我来到了延安,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看来一路想,边看边想,那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油然而生。徜徉在延水之滨,环视身边并非通衢大道,甚至还颇有些局促的延安城,我不由得感慨万端:延安,你虽然没有滨海城市的秀丽景色而只有浅浅的延河,虽然没有枢纽都市的磅礴气势而只有长长的沟壑,虽然没有繁华特区的五彩斑斓而只有厚重的底色,但是,你真的是一个无比伟大而传奇的城市。在我的眼里,延安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延安是庄严的,也是鲜活的;延安是沉稳的,也是昂扬的;延安是华美的,也是朴实的。在我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年浩渺宏大的历史和地理坐标系中,延安注定有着自己璀璨夺目的位置。
②地质学家考证,今天苍凉雄浑的黄土高原,在一亿多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质运动、地壳抬升,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变,终于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塬逶迤的辽阔高原。远古时期,这里也曾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只是到后来,单调苍凉的黄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色,边地的荒僻、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生产,特别是频仍的战乱……千百年间,除了边关战事、烽火连绵,这片曾经被叫作西河、上郡、延州、肤施的土地,只剩下荒凉和贫瘠。
③延安是红色的。从1935年10月,一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却高举红旗、精神抖擞的队伍到达吴起,红色就成了延安的主色调。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在那个时期,它被称作“中国的红都”……红色的延安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延安,给民族以希望的延安,团结胜利的延安。
④而今天的延安,是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一种迸发着勃然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一种把黄土深深地掩埋在身躯下的绿色,一种让宝塔山更显峻伟、让延河水更显妩媚的绿色。
⑤4月初的陕北,山河初绿。从机场一出来,我们就能看到远山已经被绿色点染,近处的街道两侧挺拔的白杨和婀娜的杨柳已经生机盎然。更让我惊奇的是,大巴车途经市区,透过车窗我远眺宝塔山,竟看到那座雄立的宝塔四周早已被蓬勃的绿色拥抱和环绕,葱绿的植被一直延伸到塔后的峰顶……我看过这座“名山”的历史照片,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记者登上过此山,那时,用“荒山秃岭”来形容它,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而如今,仅仅二十几年,为何就发生了如此巨变?我当然知道,从自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规律来看,这不会是大自然的恩赐,而只能是勤劳而又智慧的延安人民的杰作。
⑥延安人民是智慧的,又是坚忍的。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时间内,绿色地毯铺就延安大地,使黄河水质明显由浊变清,天下闻名的壶口瀑布每年竟有两个月出现“清流飞瀑”的奇观。2013年7月,延安遭受百年不遇持续多轮强降雨的袭击,总降水量为往年同期降水量的五倍,其中延川县7月累计降水达六百多毫米,超过正常年份年降水量的总和。此次特大洪灾,如果发生在退耕还林之前,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由于植被的大面积增加,涵养水源能力显著增强,洪灾发生时,境内主要河流的最大洪峰流量均不到警戒流量的三分之一。
⑦黄色是沙漠、戈壁的颜色,隐喻着荒凉和凋敝;红色代表着旗帜,是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的;而绿色则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是春天的秧苗、夏日的莲荷和郁郁葱葱的原野的基色。七十多年前的延安,是红旗漫卷的延安;而今日的延安,是绿波荡漾、山川秀美的延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16日)
18.作者说:“延安是红色的。”又说:“而今天的延安,是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19.作者在第②段交代黄土高原的历史的目的是什么?(3分)
20.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21.为了突出延安的“山川秀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意进行简析。(4分)
三、写作(50分)
22.简心的《一坛乡情煨酒》写出了家乡的人情风俗,你的家乡有什么特殊的风俗或者事物呢?请以“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词语后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1. (1)溅 tiáo 绽 (2)振撼 震撼 (3)B (4)排比
2. 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用在文中不合事理。)
3. D(A项分类不当,“芭蕉”不属于蔬菜;B项缺少主语,删去“在……下”或“使”;C项前后不是转折关系,删去“但是”。)
4. 示例:是曹雪芹梦中的辛酸泪 是屈原的汨罗遗恨
5. A(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
6. (1)傅聪
(2)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体现了一位父亲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
7. (1)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到国家层面;②电视媒体用现代的方式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2)示例1:(图1)这是春节的形象标识。该标识由中国大红灯笼和“春”字巧妙结合而成,图的下方是“春节”的汉语拼音及汉字。灯笼蕴含中国墨迹风格韵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寓意吉祥、喜庆,用来祝愿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示例2:(图2)这是元宵节的形象标识。该标识中,两个印有花纹的碗上下叠加,形成一个有趣的陶瓷娃娃;碗中盛满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汤圆,传递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元宵”二字字体采用方正毡笔黑简体,大气时尚,沉稳简练。示例3:(图3)这是中秋节的形象标识。该标识以嫦娥逐月为设计元素,嫦娥手捧一轮明月,而其衣裙因其逐月飘逸成一个圆。标识还原了中秋赏月、拜月望嫦娥的民间活动,寓意中秋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景。
8. “我”与小伙伴摇船去赵庄看戏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9. 兴奋 沉静 自失
10. (1)连用几个动词,写出了“我们”开船的情形,表现出小伙伴驾船技术非常娴熟,大家的热情非常高。
(2)这里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感受,“远远地”和“跑”反衬了船行之快。
11. 三次提到“豆麦”,为下文偷豆埋下伏笔,也表明节令是初夏。
12. 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体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热爱,同时烘托出看社戏途中的喜悦心情。
13. ①蒸糯米;②洒酒药水后将糯米装坛封扎;③把烧开凉透的山泉兑入酒中,封坛藏冬。
14. 画线句运用排比手法,通过“擂”“吹”“跃”“腾“摆”等动词,把耍龙灯时的热闹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5. 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6. “酒”是本文的线索,从母亲酿酒,到过年间用酒招待客人,再到办喜事时“作酒”,“酒”贯串全文始终,将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17.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对乡村衰落、民俗渐逝的忧伤之情。
18. 说延安是红色的,是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那里有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说延安是绿色的,是因为延安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通过坚忍的延安人民的智慧,绿色地毯铺满了延安大地。
19. 表明延安的历史悠久,延安是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延安曾经也是绿色的,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为后文记叙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延安铺满了绿色做了铺垫。
20.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延安既“古老”又“现代”、既“庄严”又“鲜活”、既“沉稳”又“昂扬”的特点,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21. 对比手法。用历史上延安“单调苍凉的黄色”与现在延安“漫山遍野的绿色”进行对比,突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讴歌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赞美之情。
22. 作文示例:
家乡的茎藕葶
春季放学,我总在村前的池塘边稍稍坐一会儿,去观赏那类似藕一样的植物——茎藕葶。
茎藕葶,在我家乡满池满塘都是它。但我真正认识它,还是在十来里外的集市上。一天,我在集市上买菜。当时,集市上菜的种类很多,也很齐全,我大抵都能叫上名字。可到了一个摊子上,我难以叫出一种菜的名字了。它是中空的,似荷叶的茎,但又有所不同。比荷叶的茎粗,通身是紫褐色,有的地方还泛着浅浅的红色,老远就能嗅到那浓浓的水香。正当我愣神之际,摊主主动与我打招呼了:“小伙子,要买茎藕葶吗?”
“这叫什么菜?”我追问了一句。
“这是茎藕葶,是我从塘里刚挖出来的。”
我就问他从哪里的池塘弄的,他说在坝塘。对于这个地点我一无所知,只知道是两元一把,就买了一把带回了家。就这样,我与茎藕葶有了一面之缘。
回到家中,我便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我小时候,那小杨庄沟里多的是。”我很疑惑地问道:“你认识这个?”母亲接着说:“你二舅以前天天去掏这个东西,一掏就是一平架车。”我又问到:“为什么现在一个也没有了?”“现在啊,人们只去挖,不去栽,哪里还能有那么多呢?不过,池塘边还有,只要你留意,总会发现。”母亲回答说。我眼前似乎闪现出一片画面来:一阵清风吹过,满池的茎藕葶钻出了泥土,长出嫩嫩的牙,抽出嫩嫩的叶儿,在婆娑起舞。
茎藕葶是一道独特的好菜。当然,一道好菜取决于你的做法。前几日,村里的一个厨子到我家喝酒。他做菜,我在旁边学。当他炒到茎藕葶的时候,他说:“炒这个三十秒内必出锅。”我当时很惊讶,觉得那样时间太短不可能会熟。但后来我闻到刚出锅的茎藕葶那特别的芳香,品到那蘸着辣椒酱的特别味道,我真的服了。脆、嫩、酥,这么美妙的口感,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
茎藕葶,很不起眼;茎藕葶,又特别的迷人。它将成为我人生最美的记忆,它将成为一种甜美,去伴随着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