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我的解读:
1、鲁迅先生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样的“脊梁”。26岁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博士后九天就毅然回国。1958年开始参加原子弹研究工作,一去就是二十多年。正是这样一大批埋头苦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撑起中国核弹事业。由此及彼,正是这样一大批“中国的脊梁”构筑起辉煌的民族历史。作为一个读者我为之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更应用这样的精神去熏陶感染学生,希望在他们的心灵中也能种下“脊梁精神”的种子。
2、大手笔的写法值得探究和学习。把邓稼先放在一百多年中国耻辱历史的背景下推出,把邓稼先放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介绍使我们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而是一位历史性的人物;本文不仅感受到邓稼先一个人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感受到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中国脊梁的精神。
3、本文是一篇纪念性的写人的文章。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谊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叙写。所以文章的写法也值得学习,例如理解六个小标题的关系,古诗、文言语言的运用,比较的人物写法。
重点:通过文章的自主阅读,理解邓稼先主要的精神和人格特点。
通过一些关键词句和具体事例的理解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核心。
难点:作者把邓稼先放在一百多年甚至几千年传统文化背景下写的原因。
时代背景的理解。
对人物价值的评价。
教学建议:
1、在课前引导学生或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及有关两弹一星的背景资料。 网址有:http://dengjiaxian. ( http: / / dengjiaxian. ) 影视:《西南联大启示录》《我亲爱的祖国》
2、以第三小标题为教学突破口,通过人物比较,理解邓稼先先生性格特点和高尚品质,也说明只有中国文化背景下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
3、采用问题教学法,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带动文章理解。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与精神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意义,谈谈自己的理解。(推进引导、基于语言)
(2)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长期以来”和“鲜为人知”是对邓稼先的工作最忠实的概括,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细节证实,并补充一定的资料。(推进引导、注重文本)
(3)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 按照世俗的眼光看,邓稼先的一生是否有价值?“真正的永恒”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他的价值的?(类比引导,构建精神家园)
4、适当拓展课外的资料,开展一些活动性的语文学习。一方面更好理解像邓稼先一样的伟人的精神,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类似文章和自主评价人物的思想和价值。
活动形式参考:
(1)对课前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列出几个小主题,进一步拓展。例如:“中国核弹发展纪事”“两弹功臣事迹汇报”“邓稼先事迹展览”等。方法:课堂讨论或小报。
(2)开展“我眼中的邓稼先”为专题的讨论,每个同学发言,最后把同学比较精彩的或有争议的发言汇集成文,进行交流,以此为话题学生在进行随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