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导入新课
上海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现代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
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短期人口迁徙和国籍转变等。
多元文化
和谐社会氛围
形式上多元 实质上一体
是一种意识形态
是一种政治诉求
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壹
经济全球化和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
(1)形成背景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加强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国际人口流向是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从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则发生巨大变化,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等发达地区迁移。
——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二战后劳动力全球流动的表现及流动趋势。
1、全球劳动力市场
(2)形成表现
(2)流动表现
时间 流动出发地 流动目的地
二战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九十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
亚洲、非洲
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东欧
西欧、北美
由经济发展较慢国家向经济发展较快国家转移为主
趋势一:
1、全球劳动力市场
(3)流动影响
①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③加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1)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2)改变的表现
20世纪50——70年代:多数移民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
变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更为关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
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的现象。“知识精英”移民现象,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结
果
趋势二:
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人才分层”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移民到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大。
(2)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较高的移民呈现增长趋势。
(3)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硅谷”鸟瞰图
“硅谷”工作的亚裔科技人员图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美国“硅谷”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等级 申请条件
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国家级或国际级声誉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员、跨国公司高管等
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学位人士,申请人需有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兼有5年专业相关工作经验
EB-3 专业人士、工人获得美国雇主长期的就业许可,获得劳工卡
EB-4 特殊职业移民(宗教、外交等),需雇主提交申请
EB-5 向美国商业投资50-100万美元
美国“绿卡”申请条件
材料:全世界的国际移民 (外籍人口 )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 ,期间年增长率达1.9%。国际迁移人口事实上是在不断上升的由1965—1975年的 1.2%上升到1975—1985年的2.2%和1985—1990年的2.6%。不过到1990年 ,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3%。
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 4. 5% ,发展中地区为 1. 6% 。这一比例在大洋洲为 18% ,西亚为11% ,北美为 8.6% ,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占6%以上。
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 ,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 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 ,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国际迁移对于欧洲来说尤其重要 ,欧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
——《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邬沧萍 陈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的特点。
重点突破1:劳动力全球流动的特点
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数量低。
人口迁移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
劳动力结构变化,迁移人口从蓝领迁移到精英迁移。
【知识拓展】二战后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1.范围:就近迁移和全球范围内流动
2.方向:劳动力从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流动,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
3.数量: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数量低。
4.劳动力市场结构主要体现为精英迁移:精英移民从事的主要是高科技或贸易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工作。
5.形式:迁移形式多样化
美国“硅谷”鸟瞰图
2019年10月23日凌晨,英国埃塞克斯郡一个工业园一辆货车的冷冻货柜内惊现39具尸体。
2019年10月30日,越南警方锁定一蛇头,涉嫌帮疑似“死亡货车”案受害者偷渡。
2019年11月7日,越南确认英国“死亡货车”39名遇难者全为越南公民。
◎从土耳其穿过爱琴海偷渡希腊
◎叙利亚3岁男童偷渡溺亡
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呢?
共同的身份:难民
贰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历史上很早就出现难民,他们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但该问题日益突出,成全球性的问题是从20世纪开始的。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难民问题己经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困境:
战争或地区冲突
宗教或部落矛盾
自然灾害
经济恶化
被迫离开原籍,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1)形成原因
①政治因素:国际难民问题成因中的政治因素主要指政治迫害、人权问题与武装战争冲突等。
②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造成的贫富两极化、粮食短缺与金融危机等。
③社会因素:人口爆炸、社会动荡、民族冲突矛盾等
承载的是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向另外一个同样需要帮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历史。
犹太难民生命签证
历史纵横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何凤山(1901年9月10日-1997年9月28日),字久经,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外交官。著有回忆录《外交生涯四十年》。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1999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何凤山的义举被公诸于世。
1997年9月28日,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6岁。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2018年3月15日,以中国前外交官何凤山命名的何凤山广场在米兰正式揭牌。
(2)产生的主要地区
二
战
前
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二
战
后
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艰难。
(3)国际社会对难民的救助
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
国际社会该如何帮助“难民”走出困境呢?
(3)国际社会对难民的救助-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
1950
1951
1966
2000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决定设立“世界难民日”
结果: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
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的终极目标任重道远
重点突破2 为什么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1)没有触及难民问题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要求在对难民提供救助和进行妥善安置的同时,制止国际上的侵略扩张活动和结束霸权主义,使各国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乐业。
(2)从长远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战争,消除地区间的纷争,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保护自然环境等。
特朗普再逼国会砸50亿美元“建墙”阻隔难民
面对难民是“建墙”阻隔还是“建桥”沟通呢?请你提出解决难民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解决难民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制止国际上的侵略扩张活动,消除地区间的纷争,消除贫困和不公平等现象。
认同
迁移
叁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形成
经济全球化
移民文化
移民社会
出现
促进
不同文化
不同文化
交汇、借鉴、认同
促进
发展
2、典型代表
美国 新加坡
背景
特点
影响
世界各地移民来到北美,公共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并成为独立国家。
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以欧洲文化为代表
人口构成复杂;文化多元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为美国发展带来活力。
②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①官方语言多样;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重点突破3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趋势: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问题探究: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民族“大熔炉”强调的是承认和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但是又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国家民族身份;民族“大拼盘”强调以民族为单位建立联盟性质的国家,比较突出民族性,把民族问题政治化。无论是“大熔炉”还是“大拼盘”,其强调的都是美国在接受世界各地移民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构建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待移民问题
各国应该坚持包容普惠,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5日
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丰富本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多样性……
课堂小结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
流动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体力劳动者的流动
难民类型: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
产生:二战前的欧洲;二战后的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处境: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解决:联合国难民署
美国的移民文化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知识精英的流动
双刃剑,给迁入国和迁出国
带来双重影响
课堂小结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劳动力的流动和难民的迁徙两种形式。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人口的迁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的相互交融,带来文化的重构与文化的认同。人口的转移和迁徙促进了不同地域人群的联系与互动。因此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
“独行快,众行远”,面对多元文化,我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国际合作,共同把地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47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2016年新课标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实战高考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