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岛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现象表明( )
A.日耳曼入侵影响英格兰民族意识 B.英格兰旧贵族逐步转向新贵族
C.地方独立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 D.东方修史传统影响英国地方志
2.古希腊城邦不断对外进行殖民活动,希腊移民与他们居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同胞信仰同样的神。他们也讲希腊方言,同母邦之间保持着商业联系。古希腊人的上述行为( )
A.有助于希腊城邦共同体的建立 B.促进了希腊统一国家的建立
C.推动希腊民主思想的发展 D.凸显希腊城邦的集体责任感
3.赫梯人的冶金技术曾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亚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铁器技术,成为当时著名的铁器技术王国,亚述人依靠着这一绝对优势,一度横扫了整个近东地区。这反映了( )
A.铁器技术推进社会制度变迁 B.生产力的传播推动民族扩张
C.文明传播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D.对外征服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4.2017年,陕西渭南市刘家洼村发现春秋时期芮国都城遗址,发掘出一座城址和200余座墓葬,有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等。随葬品中有蟠螭纹装饰的金头权杖,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据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 )
A.芮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B.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
C.芮国地区私营手工业的技艺水平提高 D.芮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5.考古发掘表明,“雅利安”一词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已经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胡里特米坦尼文献中。另外,在一份公元前1380年前后由赫梯王苏皮鲁流马一世与米坦尼统治者签订的条约中,出现了一些雅利安诸神的名称。因此,从印度河文明的角度来看,雅利安文化显然就是一个外来者。今天,雅利安文化已经成为被大量印度人接受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
A.雅利安人是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B.雅利安文化在印度逐渐本土化
C.印度河文明为外来文明所取代 D.迁徙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
6.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汉族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
7.约在公元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8.“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在冲突中发展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D.历史形成的残酷性
9.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梵语中“雅利安人”是“高贵的人”的意思。这能够说明( )
A.人口迁移推动新制度产生 B.印度历史进入了列国时代
C.印度社会中阶级矛盾尖锐 D.新制度适应了印度社会需要
10.17世纪初期,100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起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以1700年为100)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白种人和黑种人成为当地主体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确立
C.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 D.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
11.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近代,巴西、古巴等地出现“用工荒”,他们希望从中国招工。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1879年,中国首批驻古巴领事人员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清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 )
A.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B.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
C.中国逐渐融入近代世界 D.提高了中国即国际地位
12.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13.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地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或因为田租太贵无法承佃,或因为工值太廉、无工可做,相继卖身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
A.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前景暗淡
B.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工业革命使南洋劳动力数量极度缺乏
D.经济结构变动为华工出国创造了条件
14.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由此可知( )
A.病菌是西欧殖民者带给世界的第一“杀手”
B.“旧大陆来的病菌”是历史记录中的隐喻
C.西欧启动的全球化对局部地区影响不容忽视
D.西欧殖民者的野蛮残酷推动了全球化
15.如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构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D.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16.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
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 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
C.提出了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 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
18.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19.表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20.根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数量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的310万宗,主要分布在移民集中的地区,40%在西部,占当地已婚夫妇数的10%,东北部是3.8%,中西部是3.6%,南部是4.7%。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有130万的美国白人由于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无法确切登记,最终就填为“美利坚族裔”。据此可知( )
A.跨族通婚导致美国种族趋向单一 B.美国族裔融合增强民族国家认同
C.多元文化推动美国族裔融合同化 D.美国族群融合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21.1973年《关于接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和留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对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尽量满足,对亚、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国家有重点地、少量地、赠给奖学金名额;对欧洲、北美、大洋洲国家及日本一般不提供奖学金名额。此时的留学教育( )
A.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
22.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派文化是城市移民及文化融合的产物 B.海派抨击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海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23.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24.1969年,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签订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25.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 )
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
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增加社会及经济危机风险
26.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有75%的租住者分布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的新入人口增长数占了总数的75%。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这一现象表明( )
A.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C.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 D.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巨大变化
27.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28.现行美国亲属移民体系,允许公民为其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这些兄弟姐妹的配偶、21岁以下未婚子女申请绿卡。为此,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指出:“链式移民是一场灾难,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这表明特朗普( )
A.鼓吹亲属移民制度 B.废除绿卡制度
C.抨击绿卡抽签制度 D.阻挠国会移民改革
29.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移民,大约在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移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30.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
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年至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的动机看,人口流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材料二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以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依据其拓展德意志人生存空间……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但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筑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其他西方国家。
——据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整理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举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8分)
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参考答案
1-5 AABBB 6-10 DBCAC 11-15 CBDCC 16-20 BAAAB
21-25 BACBD 26-30 DCCCB
31.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国际移民潮;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32.答案:(1)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大量财富被掠夺后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成因: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政策的失败导致本国居民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民主德国)居民逃往美、英、法占领区(联邦德国)。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得到美、加等国支持(或向海外移民多)。
(3)影响:有利于尽快稳定战后德国的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战后德国与美国等国的联系;使西方在冷战对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优势;有利于对民主德国开展“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