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14 14: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度包33中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全都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纸和作文。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20世纪20年代,在洞穴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我们的非洲祖先。但是这些南方古猿与以前人们认为的“缺失环节”的样子不符,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它们是我们谱系中的真正成员。多数人类学家想像,在智力增加的推动下,从猿到人有一个相当和谐的转变,缺失的环节在身体和脑力方面都应该居中间状态。但南方古猿却不是这样。比较身体的大小而言,它们的脑确实比任何猿都大,但大得还不够。我们脑的进化主要发生在我们到达南方古猿阶段以后。然而这些脑不大的南方古猿却像你我一样地直立行走。怎么能这样呢 假如我们的进化是由于脑增大推动的,那么像直立姿势——另一个人化的“标志”怎么能最先产生呢
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我们凭借脑的力量统治其他动物;脑的增大必定推动着动物进化到所有阶段,直立姿势比增大的脑次要。19世纪最伟大的胚胎学家冯·贝尔在1828年写道:“直立姿势只是脑高度发展的结果。”又过了100年,英国人类学家史密斯指出,使猿成为人的,是脑的逐渐完善和心智结构的慢慢建立,直立姿势和讲话都是一些附带的表现。
只有少数科学家坚持认为直立姿势是首要的,并确实形成过一个次要的传统:强调直立姿势的首要性。脑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增长,最初的推动力一定是由生命方式的改变带来的,这种生命方式大概给了智力强有力的选择奖励。直立姿势使手从行走中解脱出来,可以制造并便利地使用工具。智力的增加主要是对双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的反映。
1809年,德国自然哲学家奥肯指出,人类通过直立行走获得了他的性状,变得自由的手可以无所不做,随着身体获得自由,心灵也得到了自由。不过在19世纪最提倡直立姿势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德国的海克尔,他重建了我们的祖先,并给了它一个科学的名字:无语猿人。意思是直立的、不能讲话的、脑不大的猿人。
但为什么脑首要的观点还是非常牢固 是因为两种观点都没有直接的证据。直到19世纪末,才发现人类化石,而这时脑首要的教条已经确立很久了。
实际上,恩格斯在1876年已撰文做出了出色的阐述,他考虑了人类进化的三个本质特征:讲话、大的脑和直立姿势。他认为我们的祖先第一步必定是从树上下来后,越来越多地采取直立行走,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姿势把手解脱出来使用工具劳动,随后才是智力的增加和讲话。恩格斯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坚实的结论,而在于他对为什么西方科学先验地主张脑是首要的观点所做的尖锐的政治分析。
1.对“缺失环节”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状态介于猿与人之间的“人”。
B.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量比猿大又比人小的“人”。
C.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可以直立行走的“人”。
D.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智力水平已经超过猿的“人”。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脑的增长是由生命方式的改变引起的,这种改变了的生命方式强有力地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B. 使人的智力得到了强有力发展的生命方式大概引起了人脑的增长。
C. 脑的增长最初的推动力是生命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又选择了智力使其迅速发展。
D. 生命方式的改变是人的智力增加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南方古猿化石的特征看,南方古猿似乎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 对南方古猿是否是人类进化中的一环,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们才取得共识。
C. 在没有发现人类化石的情况下,冯·贝尔和史密斯都认为脑的发展先于直立姿势。
D. 海克尔所说的“无语猿人”的特征与南方古猿的特征几乎完全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①取太平②,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 ”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 ”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 且若何从知 ”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②太平:古地名,今安徽当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D.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5.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谋略无双”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⑴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5分)
译文:
⑵帝诘曰:“安宁有此 且若何从知 ” 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 莫遣沙场匹马还。
8.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 分 )
答:
9.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6 分 )
答:
(三)名句默写(6分)
10.(1)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赤壁赋》)
(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游褒禅山记》)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流 浪 的 河 流
吴 梦 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如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段落笔点题,紧扣“流浪”两字。又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流和人类同样是流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这里,暗含着对人类的批判。
B.在古城汉中,以一个异乡人自居的“我”生活中充满着孤独和忧伤。是冷水河用凄清的沉默抚慰了忧郁的心。
C.第四小节的写景有声有色,非常生动,它既注意了选择富有审美意味的物象,还注意到了景物的特征和抒发的情感之间的联系。“雾霭”“烟村远树”和心中淡淡的乡愁的映衬非常和谐。
D.“流浪的河流”就是指“冷水河”。以“流浪的河流”为题,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E.本文的议论部分,呼应了开头。回答了为什么同样流浪,人不能像河流那样得到永生这一问题。
(2)在作者看来,河流的精神内核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人类为什么会选择流浪?为什么说人类的流浪是无谓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4)第三段写出了冷水河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冷水河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5分)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我会为自己的“异乡人”的称谓感到羞惭,觉得它矫情而可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首创 悲怆 创举 满目疮痍 B. 枕藉 慰藉 蕴藉 声名狼藉
C. 称谓 名称 称许 瞠目结舌 D. 角色 侥幸 矫正 崭露头角
1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 不法书商假出版社之名疯狂盗版,主编决定向法院起诉,与不法书商对簿公堂。
B. 得知本班获得学校春季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的消息,同学们高兴得一个个弹冠相庆。
C. 老王说:“要使我厂摆脱目前的困境,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改革旧的体制,科室消肿,降低生产成本。”
D. 两个贪婪的家伙以为法院没有掌握他们鲸吞公款的罪行,利用机会订立城下之盟,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拿到一本新书后,我通常是先看序言和目录,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书的大致内容等,然后再逐章逐节细读。
B. 本赛季大爆冷门的火箭队,凭借场上的整体配合和姚明的出色表现,终于击败了志在卫冕桂冠的太阳队。
C. 参加APEC会议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奏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D. 有些儿童读物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的爱游戏、爱趣味、爱幻想却被忽略了。
15.按要求修改下列病句,使其语意明确,语言通顺。 (3分)
①删掉一个字: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形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②修改一个字:
钱伟长先生称黄金富先生的《唯物中文字典》是“第一个竖起来的鸡蛋”,它所采用的检索法在字典编写史上尚属先例。
③增加一个字:
她领着我参观香烟缭绕的观音堂是供奉千手观音的。
答:①删 处的“ ”字。
②修改 处的“ ”字。
③在 处增“ ”字。
16.在下面的两道横线上各填一个文意连贯、句式大体相似的句子。(4分)
勇敢,一种精神上的激素。开诚布公的引咎自责, ,背逆潮流的力排众议,危机当口的主动请缨,无一不是勇士们高贵品质的闪光!
勇敢,一种行动上的催化剂。利害攸关而直说真话, ,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桩桩件件,哪一桩哪一件不是有勇敢发起?
17.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古人类学”下一个定义,写成涵盖全部材料的一个单句。(3分)
A. 学科归类: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B. 研究对象: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
C. 主要研究内容举要:a化石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b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c 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答:古人类学是
七、 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著文,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少与父母说一说心里话,如今参加了工作,虽与父母同居一城,也常常回家看看,但更多的时候是给一些零用钱,而不是话语、交流。作者以己观人,发现身边的人大多也如自己一样,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沟通;于是呼吁起沟通来了。
在一些人看来,沟通无非是借助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交换意见和信息,何难之有?而上文作者以为:沟通绝非易事。那么,这什么难以沟通?怎么才能够沟通呢?
请就“沟通”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同学们在作文中可用也可不用。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一、1.C 2.A 3.D
二、(一)4.C (视:比。) 5.(③句言治理地方的政策适当。④⑤句说他对治理国家有深刻的见解,都是有谋略的表现。①句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也表现出他的谋略。②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⑤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 6.B(相关的语句理解错了,请参看译文画线处。)7.见译文
文言翻译
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迸言说:“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吊,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元所顾及。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隆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二)8. ①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 ; 明写景物 , 暗写外敌人侵 , 战云密布。 (5 分。 两个要点中 , 一个要点2 分,表述1分 )
9.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 ; 刚毅果断的气魄 ; 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6分。三个要点中学生答出其中一点得 2 分)
(三)10.(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 久在樊笼里
三、11.(1)B、D(B“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证明了孤独忧伤并非是当时的生活的主要格调。D不仅仅是指冷水河。)(选对一个2分)
(2)①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统一起来,就是河流的精神内核。[或者: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3分)
②a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的象征。所以他们选择流浪。(3分)b因为他们只学到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不懂得融合才是流浪的实质。(3分)
(3)狭小、平静、清澈、自由、灵秀的特点。
作用要点:这样写冷水河是为下文写河流的精神内蕴作好铺垫。(5分)
(4)因为河流随意到哪儿,都是一个整体,因而获得了生命的力量。而人却以异乡人自称,固执地不让自己融入那方水土,最终让自己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这样做岂不可笑?和河流相比,我这种固执的做法难道不该羞惭吗?(注意:表述方面一定要强调“河流”和人的对比。)(6分)
四、12.C 13.C 14.A
15.(3分)①删“必须”之后的“要”字;
②改“尚”后的“属”为“无”(或“属”后的“先”为“首”);
③在“参观”后增“的”字
16. (4分)
第一处可写 ①顾全大局的忍辱负重 ②捐弃前嫌的真挚坦诚 ③破除迷信的敢想敢做 ④权势面前的拒绝媚上 ⑤荣誉面前的谦虚谨慎 ⑥突破陈规的创造革新
第二处可写 ①捍卫真理而视死如归 ②遭遇强手而毫不怯懦 ③遭受挫折而痴心不改
④利禄诱惑而视若粪土 ⑤近水楼台而不图得月 ⑥泰山压顶而不折不挠
(内容是勇敢的表现,句式大体相似即可)
17. (3分)古人类学是以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化石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进行过程中的作用等为内容的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