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4 11: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明白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词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以介绍作者背景的方式导入课文。
2、主要采取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课文进行综合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
一、作者简介
二、释题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被动句,茅屋被秋风吹破。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三、生字词
四、初步感知
指导朗读
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虚数,泛指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沉到∕飘落)
(纷纷下坠,散落)
(挂)
五、研读课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译文
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或秋风破屋
这一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痛惜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动词,做)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跑进竹林)
(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
(拄着拐杖 ,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走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
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qīn,被子)
(睡相不好)
(被里)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到天亮)
(停)
(阴沉灰暗)
(渐近)
(泛指整个屋子 )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长夜沾湿或夜雨湿屋
3、"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指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么)
(全部庇护)
(所有的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同”现”,出现)
(小屋)
(高耸,此处形容广厦)
(宽敞的大屋)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胸怀天下
或:广厦万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无奈痛心
忧思痛苦
第一节: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
第二节:群童抱茅
第三节:长夜沾湿
第四节: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1、我们给每一小节拟了一个小标题,再次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课文小结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知识迁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
群童抢茅无奈痛心
长夜沾湿忧思痛苦
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
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六、小结
课堂练习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七、
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