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教学会认字时,指导读准字音,如“含”是前鼻音,“竟、映、鸣、岭”是后鼻音,“慈”是平舌音,“行”是多音字,在本课读háng。教学会认字,有多种方法。联系熟字比较识记,如“竟——境”“泊——伯”。偏旁归类识记,如“鹂”与“鸣”都是鸟字旁,都与鸟有关。另外还有随文识记、语境识记等。写字时,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如“莲、穷、荷、含、吴”是上下结构;“湖、绝、岭”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含”上部是“今”,写时不要多加一点。
阅读理解
本课是两首古诗,教学的重点是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两首古诗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如临其境。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可从诗题入手,指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要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尽管诗句中没有体现送别;重点是诗的后两句,可谓描写荷花的千古名句,要根据诗句内容想象出画面来。教学《绝句》时,要根据背景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另外还要了解这首诗共四句,一句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积累运用
本课这两首古诗都要求熟读成诵,可以慢慢积累下来,达到自然地迁移运用。就是说不但能背诵,还应该会默写,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为以后口语交际、写话或写日记运用古诗名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黄鹂、白鹭的图片。
学生准备: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活动1 结合插图,揭示课题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内容。
2.过渡: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活动2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1.导思:读完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时间:早晨——“晓”
地点:净慈寺
人物:林子方
事件:送别——“送林子方”
早晨杨万里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4.齐读诗题。
操作指导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开课伊始,用西湖六月美丽的荷花、荷叶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尽快引入情境,为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相机引导学生结合题目中的字词,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看看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活动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读一读。
出 爱 倒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毕竟西湖六月中
(3)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字音读得是否准确。(教师强调:“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4.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课件出示 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请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活动2 再读古诗,初识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圈画生字,自主识记。
2.小组交流,自学本课的生字。
3.圈画生字:晓、慈、毕、竟、映。
课件出示
拂晓
破晓
(晓)
晓:会意字。从日,表示日出天亮,从尧,尧有高义,表示日出渐高为晓。本义是天亮。
映照
映射
(映)
映:形声字。日表义,表示日光照射;央表声,表示物体形象在日光中显现。本义为照耀。
(1)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抽读字词卡片:晓、净慈寺、毕竟、倒映。
操作指导
指导朗读古诗时,要注意层层递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板块三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活动1 品读后两句诗,感受画面
1.导学: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闭上眼睛去想。
2.教师范读第三、四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碧叶、红日、荷花。)
4.导思: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地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
课件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
什么样的莲叶?
预设一:碧绿碧绿的莲叶。
(1)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抓住“无穷碧”来体会莲叶之绿。)
(2)这翠色欲滴的荷叶真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诗吧!(指名读)
(3)教师引读:
站在西湖湖畔,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一碧千里,这真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这真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预设二:很多很多的莲叶。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荷叶很多很多呢?(接天)相机理解“接天”。(接天:与天相接。)
(2)谁能通过朗读来展现莲叶挨挨挤挤的样子?
(3)教师引读:
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真可谓——(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满湖的莲叶,满眼的绿色,不留一点儿缝隙,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真不愧 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5.思考:在这一片碧绿的荷叶之中,荷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别样红”来感受荷花的红。)
课件出示 映日荷花别样红
什么样的荷花?
(1)理解“别样”。(别样:特别。)
(2)请你来读出荷花的别样红吧!
(3)导思:(课件出示荷花别样红的图片)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别娇艳,你看,它红得像什么?
(4)导读:站在湖边,你似乎闻到了什么?(这别样红的荷花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多么美好的境界,你试着读一读吧!
(5)你知道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吗?(引导学生关注“映日”。)
①相机理解“映日”。(映日:与太阳相映。)图片展示阳光照在荷花上的景象。
②早晨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在明媚的阳光下,荷花有什么样的特点?
6.指导朗读这两句诗。
(1)过渡:(课件出示西湖中荷叶、荷花的图片。)看,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荷叶一碧万顷,荷花格外红艳的画面,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心中吗?
(2)指名读,读出不同的韵味。
(3)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是啊,西湖的六月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荷叶是那么碧绿,荷花是那么娇艳,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那更是一番美丽的景象——(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活动2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教师范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引读: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读这两句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活动3 创建情境,背诵古诗
1.导读:语境引领。
课件出示
六月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来到西湖边,送别他的好友林子方。诗人看见了他在其他季节没有看见过的美景,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见荷叶碧绿一望无际,伸向天边,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诗人不由得高声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边想象西湖六月的美景边吟诵这首诗吧!
操作指导
本诗前两句先议论抒情,后两句才是写景。可先从后两句写景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并随文识字;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融情入景,注重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抒情,关键是要把作者由衷赞叹的感情表达出来。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湖、莲、穷、荷。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独立观察后,全班交流。
4.教师范写,讲解书写要点。
湖: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每个部件都要写得窄一些,注意中间“古”所在的位置。“古”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
莲:上小下大,最后写“辶”。
穷:上边是穴宝盖,不要写成“宀”;最后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
荷:“口”写得小一些,最后一笔是竖钩。
5.学生描红并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活动2 展评书写成果
1.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纠错。
2.让书写好的学生介绍书写经验,互相学习。
3.根据同学的建议,把没写好的字再写几遍。
操作指导
本环节要注重指导学生找寻生字在结构上的特点,学会分析汉字的间架结构,指导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要点,并借助展评,引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整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会写“绝、含、岭、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活动1 古诗导入,理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吧。(课件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
2.由春天我们想到了描写春天的古诗,课件出示《春晓》《咏柳》。
3.揭题:春天到了,草长莺飞,唐朝诗人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被这动人的春景深深地吸引,不禁吟出这首《绝句》。(板书课题)
4.交流: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绝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是我国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些没有题目的,就直接叫“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绝句,并且有题目。
(2)相机学习诗题中的“绝”字。
①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②交流识字方法。
加一加:纟+色=绝。
换一换:红——绝。
活动2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导学:杜甫被称为“诗圣”。你了解诗人杜甫吗?把你知道的说一说。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简介诗人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从小很好学,七岁就会作诗,他的诗很有名。这首诗是他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课件出示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课件出示 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整首诗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春天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操作指导
新课伊始,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草堂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交流美景;然后顺势介绍“绝句”及诗人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知识,走近作者,走进古诗。
板块二 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活动1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识字花园”:
课件出示 读一读。
绝句 黄鹂 鸣叫 一行 包含 西岭 泊船
课件出示 行
(2)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生字读音。(“鹂”的读音为lí;“行”是多音字,在本课读hánɡ;“鸣、岭”是后鼻音;“泊”读bó,不读bé。)
课件出示 认一认。
绝 鹂 鸣 行 含 岭 泊
(3)看图猜字:
课件出示
(含)
含:会意字。从口,口像嘴,表示含在嘴中;从今,今有时间不长意,表示衔在口中的东西时间都不会太长。本义是嘴里衔着东西,不吐出也不咽下。
(鸣)
鸣:本义是鸟叫。也泛指其他的动物叫。
活动2 指导朗读
1.课件出示带有节奏的古诗,学生自由练读。
课件出示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同桌互相读一读,看谁能把诗句读正确。
3.指名读,师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操作指导
本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通过“识字花园”的形式再现生字时,既要关注生字与本课的情境相融,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板块三 感悟意境,品读古诗
活动1 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导入:此时正值春天,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诗句及图片(一):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
(1)指名读诗句。
(2)课件出示黄鹂、白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颜色。(借助图片,学习生字“鹂”:左边表示生字的读音,右边表示字义,说明黄鹂是一种鸟。)
(3)感受“翠柳”之美。
①交流: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哪儿鸣叫呢?(柳树间。)
②这棵柳树有什么特点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一个“翠”字,写出了柳树叶子碧绿、生机盎然的样子。)
(4)播放黄鹂的叫声,相机识记生字“鸣”。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黄鹂的鸣叫声吧。闭上眼睛聆听,边听边想象,黄鹂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唱一首春天的歌曲吧。多么美丽的春天哪!快来欣赏春天的景色吧!
(5)指导朗读。
①你能读出这两只可爱的小鸟快乐鸣叫的样子吗?
②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这句诗。
3.课件出示诗句及图片(二):
课件出示 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读一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行白鹭在天上自由地飞翔。)
(2)指导朗读。
①想象诗中的画面再读一读,可以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只白鹭,一边做飞翔的动作,一边来读诗句。
②引读: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扇动着翅膀,缓缓飞上蓝天,正所谓——(生接)一行白鹭上青天。
4.课件出示诗句及图片(三):
课件出示 窗含西岭千秋雪
(1)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作者看到窗外有什么。(窗口正对着岷山,作者看到了岷山那千年不化的积雪。)
(2)学习生字“含”“岭”。
①“含”是会意字。从口,口像嘴,表示含在嘴中;从今,有时间不长意,表示含在口中的东西时间都不会太长。
加一加:今+口=含。
猜字谜:今天口中有一物。(含)
②“岭”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出示山岭图片,感受山岭起伏的特点。同时用绿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
(3)理解“窗含”和“千秋雪”。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表示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教师用白色粉笔在山岭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面四周,诗人用了一个“含”字,很生动、形象。(教师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圈起来。)
(4)指导朗读。
5.课件出示诗句及图片(四):
课件出示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船)
(2)学习生字“泊”。
加一加:氵+白=泊。换一换:江——泊。
(3)讨论:“万里船”到底是“驶向东吴的船”还是“由东吴驶来的船”?(教师点拨:各有解读,莫衷一是。根据诗的意境去体会,取“驶向东吴”意,似乎更贴合诗的意境。)
(4)指导朗读诗句。
活动2 整体诵读,练习背诵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2.小组合作向全班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合作读。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鸣叫,那声音是多么清脆呀!(生 接)——两个黄鹂鸣翠柳。
晴空万里,一行白鹭在天际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生接)——一行白鹭上青天。
凭窗远眺,可以看到西山雪岭。(生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外停泊着驶向东吴的航船。(生接)——门泊东吴万里船。
4.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 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____”画出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圈出诗中出现的颜色并想一想:这样的色彩给你什么感觉?
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衬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2.“鸣”和“上”,哪个字更传神?
“鸣”字更传神。“鸣”字让人感受到黄鹂歌声的婉转动听,传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操作指导
此环节引领学生感悟古诗意境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释词,在理解重点词语时,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诗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等引导学生在读中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语言的感知能力。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导识记字形,口头给生字组词。(绝、含、岭、吴。)
2.自主观察,想一想怎样才能把生字写好。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绝:左窄右宽,注意“纟”是由三笔组成的。
含:上边是“今”,不是“令”,下边的“口”写得扁一些。
岭:左窄右宽,右边是“令”,有点无点分辨清。
吴:上小下大,上收下放。上边的“口”写得小一些;“天”的第二横最长,把整个字稳住。
4.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活动2 学生书写,集体评议
1.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之间互相评价,纠正错误。
3.集体评价,表扬写得好的,把没写好的字再写一写。
操作指导
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字的结构。把相关部件进行对比,发现生字之间的不同,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
板块五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总结提升。
诗人的才华让我们感叹,只要你们努力积累并不断学习,你们或许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伟大的诗人。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杜甫的古诗?可以抄写在积累本上,还可以和家人一同诵读。
操作指导
积累古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头脑中的“古诗体系”,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能实现量与质的同时提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画为媒,注重朗读,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学习的氛围中。教师优美语言的描绘,课件优美画面的再现,音乐恰当的辅助,使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能入情入境地进行学习。
2.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到盛夏西湖荷花、荷叶之美;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想象到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的春天美景。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勾勒出诗中蕴含的美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