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 3《“贝”的故事》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 3《“贝”的故事》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22: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贝”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10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1.认字。字音方面,可将平舌音、翘舌音和前鼻韵母的生字归类认读。“珍”和“贫”是前鼻音的字,可借助熟字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珍、饰、赚”是翘舌音,“随、损、财”是平舌音,可分组出示,对比认读。另外,“漂”是多音字,在本课读piào,在“漂浮、漂流”中都读piāo。针对生字的特点,可利用图片或实物识记、随文归类识记、利用熟字识记、语境识字等多种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贝、甲、币、与”是独体字,注意书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其余几个字的书写要注意每个部件的宽窄及在田字格中的占格。对于笔画有变化的字可做重点指导:“贝、财”可进行对比,注意“贝”字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捺,用作偏旁时,长点变短点。
阅读理解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平实却内涵丰富,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从读好难读的词语、读好恰当的停顿、注意语速等方面进行朗读指导。教学时,可以借助图片、“贝”字演变过程图及换词、组词、举例子等方法理解文中生字、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运用
积累课后练习第二题中的词语,归类识记带贝字旁、王字旁、金字旁的生字。指导学生讲述“贝”的故事,尝试用上“因为……所以……”等关联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生字卡、词语卡;准备“贝”字的字理演变图、大海退潮的视频。
2.搜集有关汉字的故事。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搜集汉字小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甲”等5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10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过什么?(多媒体出示贝壳图片)你喜欢它们吗?说说你见过的贝壳都是什么样的,它们带给你哪些快乐。
2.揭题:这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贝壳不但漂亮,还有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贝”的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 教师在新课伊始,引导学生交流在海边的所见所感,直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多媒体演示更使没有去过海边的孩子在了解海趣的同时充满遐想,但要控制好时间和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整体感知,初步识字
活动1 自学生字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①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学字词。
②边读边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词,互相纠正读音。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平舌音:随 损 财
翘舌音:珍 饰 赚
多音字:漂
活动2 交流学习成果
1.教师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提示“甲骨”一词中两个字都是三声。
课件出示 甲骨文 贝类 漂亮 珍贵 饰品 随身 容易 损坏 钱币 钱财 赚钱 赔钱 购买 贫困
2.自学反馈。
(1)先请四名同学合作读,再请一名同学领着大家读。
(2)把大屏幕上的生字的拼音去掉,先自己小声练读,再开火车读。
(3)把大屏幕上的生字变成红色,指名连词读,单个读。
(4)指剩下的生字,请同学读并组词。
3.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1)利用图片或实物识记。出示甲骨文的图片或视频,认识“甲、骨”;出示由贝壳做的饰品,认识“饰、品”;出示人民币,认识“币”。
(2)归类识记。“财、赚、赔、购、贫”都是贝字旁的字。
(3)利用熟字识记。“甲、币”两个字可以用“加一笔”的方法识记:曰——甲、巾——币。
(4)运用相同结构归类的方法识记。“品”字可以对比熟字“晶、森、众”记忆。
(5)组词识记。如:
随:随身 随手 随从
类:人类 分类 种类
珍:珍惜 珍爱 珍宝
贫:贫苦 贫穷 贫困
4.出示含有生字(标注字音)的句子,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课件出示 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如“赚、赔、购、贫”。
5.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课文共有两个自然段,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
6.教师课件出示儿歌,学生拍手朗读,识记。
课件出示 小贝壳,真漂亮,当饰品,不易坏。
贝壳小,很珍贵,作钱币,随身带。
操作指导 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已经对本课生字有了大致的了解,一些同学已经能够准确读出字音,所以教师在认读字卡和词卡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读的字音,在错处予以指导和强化即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如利用熟字识记、随文归类识记、语境识记等。
板块三 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活动1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课件出示 贝 壳 甲 骨 钱 币 与 财 关
(1)学生朗读生字并组词。
(2)引导观察这9个字,发现规律。
2.同桌相互交流:在书写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本节课指导书写“贝、甲、币、与、关”。
贝:竖与横折的折段一样长,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格撇出,最后一笔是长点。
甲:“曰”要写得扁而宽,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末笔悬针竖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挺拔有力。
币:起笔是撇,“巾”的末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与:第一笔是横,第二笔竖折折钩的第一折写在横中线上,上横稍短,下横稍长。
关:第二笔是撇,第二横长,写在横中线上,撇、捺要写得舒展。
4.教师范写,学生临摹,感悟。
活动2 练写反馈
1.同桌间交流反馈,根据反馈,再临摹。
2.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评价展示的写字作业,说说自己的建议。
操作指导 “识写结合”是识字、写字的有效途径。本环节教师要注重“导”的作用,即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掌握书写要点,可以让同桌间互相学习交流,“扶”和“放”有机结合。学生合作书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动笔书写。
板块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生谈收获。
2.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搜集汉字故事。
操作指导 布置作业必须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壳、骨”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1)比一比谁眼明手快:迅速在课文中找出本课生字。
(2)男女生开展“词语接龙”认读比赛,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2.导入: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赋予了每一个汉字独特的意义,你发现汉字的秘密了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
操作指导 这一环节以游戏形式复习字词,教师要明确游戏规则,找生字比赛可以规定统一的符号让学生在书上标注,完成标注后起立报数,大家评价快慢。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控制时间和范围,避免影响正常学习。
板块二 朗读感悟,随文识字
活动1 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想好了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活动2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找一找:“贝”字的甲骨文会是四张图片中的哪一张?
(1)学生再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介绍“贝”字的甲骨文的句子。
(2)讨论交流,找出四张图片中“贝”字的甲骨文。
(3)齐读句子: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4.教师课件出示词语“甲骨文、贝类”,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1)出示图片并讲解:甲骨文是古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甲”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像纵横交叉的握柄。“甲”字的甲骨文= (“十”的变形,握柄)+ (“囗”,抵御矛枪的硬牌,表示可持握的护牌)。造字本义:古代士兵作战时手持的用来保护身体的硬牌,装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持甲牌抵御防守,一手持戈戟展开进攻。
(3)教师边出示字源边讲解“骨”的演变过程。
“骨”的古文字“”,上部“”像人体均匀排列的肋骨;下部“”像肉,表示“骨”与“筋肉”相连。造字本义:与肌肉、筋脉组织相连的保护性支架。
(4)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了解“贝”的变化,指生朗读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你知道“贝”字的由来了吗?(“贝”字是由贝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活动3 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
活动内容
认真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贝”有哪些特点及用途?
“贝”的特点
“贝”的用途
我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一句话的内容后出示词语“漂亮、珍贵、饰品”。
①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②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漂亮贝壳的图片。
③指导学生用“漂亮”说句话。
④指导学生区别“漂”与“飘”,识记“漂”字,并巩固它的三个读音。
⑤出示各种用贝壳制成的饰品,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饰品”的意思。相机识记生字“饰”。
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2)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二句话的内容后,出示词语“随身携带、容易、损坏、钱币”。
①指生认读词语。
②指导学生看看自己身上都带了什么,理解词语“随身携带”,相机识记生字“随”。
③教师分别拿一张纸币和一个贝壳,引导学生造句,要用上“容易、损坏、钱币”等词语。
④相机识记生字“易、损、币”。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3)在学生朗读并汇报第三句话的内容后出示汉字“财、赚、赔、购、贫”。
①指生朗读汉字并组词。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汉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讲解用“贝”字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④你还知道哪些带贝字旁的字?
⑤出示教材课后第三题。
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话。
(4)指生分句朗读第2自然段。
操作指导 教师要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重点指导学生用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甲骨文、随身携带、饰品”;要合理使用活动卡,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自主思考并完成任务的习惯。在学生评议这段写了“贝”的哪些有趣的故事时,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通过自由读、小组讨论等形式交流答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板块三 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活动1 细心观察,书写生字
1.出示课后习题中的词语,学生开火车领读。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贝 壳 甲 骨 钱 币 与 财 关
学生朗读生字并组词。
3.本节课指导书写“壳、骨、钱、财”。
壳:上面是“士”,不是“土”,“士”的竖写在竖中线上,秃宝盖的横钩在横中线上,最下边的“几”的撇和横折弯钩要写得舒展。
骨: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折、点、横钩。
钱:第五笔是竖提。注意右边是两短横、一短撇,而不是三横。
财:“贝”末两笔撇尖低,点高。
4.教师范写,学生临摹感悟。
活动2 练写生字,反馈评价
1.同桌间交流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再临摹。
2.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评价展示的写字作业,说说自己的建议。
操作指导 指导书写教师要有侧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对于笔画有变化的字可重点指导:“月”处于底部时,如“骨”,撇变成竖;“贝、财”可进行对比,注意“贝”字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捺,用作偏旁时,长点变短点。
板块四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汉字是美妙的、有趣的、灵动的。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搜集有关汉字的故事,领略中国汉字的美妙神奇。
2.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汉字的故事。
(2)把“贝”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操作指导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的收获与身边的人分享,而课外搜集汉字故事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愿参与。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识字写字扎实。
本课教学中,教师安排大量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结合本课特点,在学生理解“甲骨文”的意思后,出示“甲、骨”的简笔画,使学生既加深了对甲骨文的理解,又高效识记生字“甲、骨”。同时,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随文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学生书写指导到位。
2.词语理解多元化。
学生对“甲骨文”一词很陌生,但是,甲骨文作为汉字的起源,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却是学生应该了解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讲解什么是甲骨文,通过展示简笔画讲解“甲、骨、贝”的汉字演变,让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中感悟到词语的意思。“饰品、漂亮”等词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直观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