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主题十五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部编版
二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筑起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政治
方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经济
方面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考点解读
【2011】版课标·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考点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大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考点解读
(2)地位:①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依据:
通过的《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
1984
考点解读
(4)实行情况:1947
年,②
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
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
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
巩固祖国统一
考点解读
2.共同繁荣发展
(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
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
、共同
。
(3)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4)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③
。
社会主义
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
西部大开发
考点解读
【2011】版课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历史依据: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根本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发展,
③
增强。
综合国力
考点解读
3.方针政策
(1)“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
邓小平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④“
”的伟大构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
考点解读
4.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胜利回归:⑤
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⑥
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
,在完成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7
1999
百年国耻
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解读
【2011】版课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9年,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并长期占据台湾。
(2)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考点解读
对台政策的演变
(1)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2)邓小平: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
形成了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江泽民:1995年1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
(4)胡锦涛:2005年3月,提出四点强硬的反
主张;2005年3月14日,通过
(5)习近平:2015年3月,提出对台
原则
八项主张
“台独”
《反分裂国家法》
“四个坚定不移”
考点解读
两岸交往的史实
(1)
1979年,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2)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3)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⑧
。
(4)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即⑨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
1993年,
,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
1987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
考点解读
(6)
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
。
(7)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
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8)
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9)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
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
的一页。
八项主张
连战
2008
马英九
两岸关系历史性
考点解读
日益密切的交往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
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三通”
考点解读
1.“一国两制”政策下“两制”地位相同。(
)
?
错因分析:“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两制”的地位并不相同。
2.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的。(
)
?
香港、澳门问题
殖民主义遗留问题,需要国家间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台湾问题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易错易混
1.少数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
不同点:前者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而建立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是为了解决统一问题而设立的,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拓展延伸
2.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拓展延伸
【2011】版课标·通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考点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1.陆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考点解读
2.海军
(1)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①
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发展:1971
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②“
”交接入列。
华东军区海军
辽宁舰
考点解读
3.空军: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
。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4.导弹部队:
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
为③
。
歼-5
型歼击机
1966
火箭军
考点解读
5.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证: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
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福建古田
考点解读
【2011】版课标·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二、外交成就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④
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
考点解读
首次提出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
出
原则,作为处理
两国关系
的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
重申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
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3
和平共处五项
和平共处
国与国之间
考点解读
(3)万隆会议
时间
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贡献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⑤
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作用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955
万隆
“求同存异”
考点解读
2.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年10月,第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建交
1971
26
考点解读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中美关系
出现转机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
原因
随着中国
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国际地位
考点解读
中美建交过程
①.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
理
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
访华成果: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
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
③.⑥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的政治前提: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基辛格
尼克松
《联合公报》
正常化
1979
(3)中日建交: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
考点解读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1)中美关系从对抗到正常化使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美建交,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2)长期阻碍中美关系改善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拓展延伸
3.全方位外交
策略
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考点解读
布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
、立体化
的外交布局
成果
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意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方位、多层次
考点解读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正
式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易错易混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
)
?
经济
特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特别行政区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易错易混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识图学史
汪辜会谈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识图学史
澳门区旗
澳门区徽
香港区徽
香港区旗
识图学史
辽宁舰
习近平在朱日和检阅
毛泽东和斯大林
识图学史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周恩来在日内瓦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识图学史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识图学史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五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知识点梳理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筑起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政治方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经济方面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考点解读】
考点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11】版课标·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大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地位: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依据:
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实行情况:1947
年,② 内蒙古自治区 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
巩固祖国统一
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共同繁荣发展
(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
社会主义
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
团结奋斗
、共同
繁荣发展
。
(3)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4)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③ 西部大开发 。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011】版课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历史依据: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根本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发展,
综合国力
增强。
3.方针政策
(1)“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
邓小平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④“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
祖国统一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胜利回归:⑤ 1997 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⑥ 1999 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
百年国耻
,在完成
祖国统一大业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2011】版课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9年,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并长期占据台湾。(2)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对台政策的演变
(1)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2)邓小平: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
形成了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江泽民:1995年1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
八项主张
(4)胡锦涛:2005年3月,提出四点强硬的反“台独”主张;2005年3月14日,通过《反分裂国家法》(5)习近平:2015年3月,提出对台
“四个坚定不移”
原则
两岸交往的史实
(1)
1979年,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2)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3)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⑧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即⑨
“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5)
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6)
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
八项主张
。(7)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
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8)
2008
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9)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
马英九
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
两岸关系历史性
的一页。
日益密切的交往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
“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易错易混】
1.“一国两制”政策下“两制”地位相同。(?)
错因分析:“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两制”的地位并不相同。
2.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的。(?)
香港、澳门问题
殖民主义遗留问题,需要国家间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台湾问题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拓展延伸】
1.少数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
不同点:前者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而建立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是为了解决统一问题而设立的,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2.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考点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2011】版课标·通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
1.陆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
(1)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① 华东军区海军 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发展:1971
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
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②“ 辽宁舰 ”交接入列。
3.空军: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
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4.导弹部队:
1966
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③ 火箭军 。
5.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证: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
福建古田
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二、外交成就
【2011】版课标·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④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处理
两国关系
的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重申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
国与国之间
关系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
时间
1955
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万隆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贡献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⑤“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作用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年10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建交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
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中美建交过程
①.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基辛格
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
尼克松
访华成果: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
《联合公报》
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
正常化
③.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的政治前提: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3)中日建交: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拓展延伸】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中美关系从对抗到正常化使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美建交,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长期阻碍中美关系改善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3.全方位外交
策略
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布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成果
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意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易错易混】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识图学史】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汪辜会谈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澳门区徽
澳门区旗
香港区徽
香港区旗
辽宁舰
习近平在朱日和检阅
毛泽东和斯大林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周恩来在日内瓦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五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专题训练
考点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快速发展得益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 )
A.社会主义制度 B.独立自主政策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西藏快速发展得益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A项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方针适用于香港、澳门和台湾,排除C项。
2.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既充分考虑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政治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故D正确。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改变民族分布的格局,排除A;B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排除;台湾尚未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C错误。
3.对口支援的新疆乌什县传诵着独特的“三字经”:“乌什县,大家庭,各民族,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家亲。”这一事实说明援疆工作有利于?( )
A.民族团结
B.和平统一
C.民族自治
D.同步富裕
【答案】
A
【解析】材料“各民族,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家亲”说明援疆工作有利于民族团结,A项正确。B项与题意不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D项表述错误。
4.2020年4月21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蓝皮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由港澳和珠三角区域组成的充满活力的“9+2”城市群,将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
A.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一国两制”的实行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进行和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行,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将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排除C项。
5.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B
【解析】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
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B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材料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制定了怎样的民族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试举两例“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2分)
(3)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取得了哪些成就?请试举一例。(2分)
(4)根据材料三,你认为我们要树立怎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答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2)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川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等。(举出两例即可,2分)
(3)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维护民族团结,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牢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分)
【解析】 (1)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来。(2)(3)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结合所学作答即可。(4)结合所学知识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下列属于新时期强军措施的有?( )
①成立五大战区②两弹一星、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③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
④建立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注意设问要求“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由所学可知,两弹一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
得的成就,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②,选C项。
2.下列表格反映了?( )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70年
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2012年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016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②强军兴军不断发展
③我国外交成就突出
④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表格内容属于国防和军队建设,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3.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指令有关部门对华采取限制措施……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收关税。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大力度反击。你认为特朗普政府这一做法违背了我国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原则的哪一项内容( )
A.互不侵犯 B.平等互利
C.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D.互不干涉内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对华采取限制措施……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收关税”可知,特朗普政府对中国
贸易采取不公平的贸易政策,违背了我国政府长期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
故选B。
4.“它之所以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全方位的外交策略
【答案】?B
【解析】根据“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符合题意。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的外交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C项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后,不结盟全方位的外交策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D项不符合题意。
5.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C。
6.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在1978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的中国问题专家向我谈起了‘党的三中全会’的结果……现在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没有正常的美中关系,中国很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这段记录表明?( )
A.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
B.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党的三中全会”决定与美国正式建交
D.美国选择建交时机主动配合中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正常的美中关系,中国很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
关系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A项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排除B、C两项。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美国已不能无视中国的作用;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认识到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并非“选择建交时机主动配合中国”,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
7.“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③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排除①;材料“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
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②正确;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
议”可知,③正确;根据材料“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可知,④正确。故选B。
8.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体现了我国外交呈现的新特点是?(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大力推行结盟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开
展多边外交活动,故选C。
【真题演练】
考点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2017江西)“……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民族自治”可知这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2.(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A
【解析】材料“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
字”反映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A项正确。古籍文献和文字不属于传统风俗和宗教信仰,排除B、D两项;基础设施建设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3.(2020福建)香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分享了作为奥运城市的荣耀。这主要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C.香港毗邻深圳经济特区
D.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
【答案】B
【解析】香港能够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得益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4.(2019广东)下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
澳门生产总值增长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澳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图中显示的是1999—2017年澳门的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即澳门回归后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这说明“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故选D项。
5.(2020新疆)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它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
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
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
引下,我国成功收回了香港、澳门,并保持了港澳的繁荣稳定。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①②③④都正确,故本题选D项。
6.(2020陕西)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C.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
D.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答案】D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
大决策,A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B项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D项正确。
7.(2020河南)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答案】D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20世纪即将结束”“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D项正确。A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创作于1950年;B项歌词反映的是改革开放;C项歌词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
8.(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④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故选B项。
9.(2018山东潍坊)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第二年,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这表明?( )
A.大陆放弃武力统一B.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C.“台独”基础被铲除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九二共识”的达成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表明两岸
关系取得重大进展。故选B项。
10.(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
欢呼“到家了”。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
A.38年 B.39年 C.43年 D.93年
【答案】B
【解析】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从此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状态,直到1988年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这期间间隔了39年。故选B。
11.(2018广东)如下表,这些措施?( )
时间
措施
2008年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D.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答案】A
【解析】从2008年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到2013年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再到2015年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这些措施方便了台湾同胞来往大陆,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2.(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的内容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了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A表述错误,我国是在少数民族聚
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非所有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B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错误。
13.(2020云南)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迈
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是( )
A.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民间团体的经济交流
D.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A、C、D三项所述的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本题选B项。
考点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2019年,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海域举行海上阅兵,展示人民海军崭
新面貌,激发强国强军坚定信念。回顾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 )
A.北海舰队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华东军区海军。故选D项。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阿芙乐尔号 B.致远舰
C.辽宁舰 D.定远舰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我国海防事业。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故C项符合题意。
3.(2019福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创造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端的范例。这直接推动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
C.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改善
D.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万隆会议及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直接推动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故B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并未推动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改善,排除C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8海南)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外交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下列与下图相符的周恩来外交语言是?( )
?
A.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D.各国之间一定能找到共同点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A。
5.(2019广东深圳)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缅甸总统吴登盛指出,“……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国与国关系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四项基本原则 D.合作共赢原则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与题干所述一致,所以选项B正确。
6.(2020贵州贵阳)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属于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的是?(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20世纪70年代”。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C项符合题意。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故排除B项。2001年和2014年,中国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故排除D项。
7.(2019湖南衡阳)右图《梅开三度》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其中“甲”
是什么事件?(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根据图片可知,20世纪70年代外交史上三件大事中“甲”发生时间较早,在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之前,因此该事件是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故选C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为1953年底,故A、B、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8.(2018广东)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的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是在2001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25日,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9.(2020福建)自尼克松访华到1972年底,我国与英国等8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因素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中美关系改善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尼克松访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中美关系改善
有关。万隆会议召开是在1955年,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所以A、C、D三项排除,B项正确。
10.(2018福建)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是?( )
吊高球
①“乒乓外交” ????
②蒋介石阻止了中美交往
③中美关系缓和 ????
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中的人物及其活动可以确定其同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关。②表述不符
合史实;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而非尼克松访华期间,④错误。故选B。
11.(2020山东聊城)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理解正确的是,中美两国?( )
A.分歧消除 B.结为同盟
C.结束敌对 D.正式建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的影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意味着两国结束敌对,故选C。国家
之间难免会有分歧,排除A。中美没有结成同盟,排除B。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排除D。
12.(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这时我国外交正处于?( )
A.与西方的紧张期
B.与苏联的蜜月期
C.与美国的改善期
D.与日本的建交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掌握情况。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同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因此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我国正处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期,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当时中国处于与西方的紧张期,1971年中苏关系恶劣,中日建交于1972年,A、B、D三项错误。
13.(2018安徽)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所示新中国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大约在1970年至1980年。联系所学可知,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1972年中日建交,皆是推动此阶段建交增长的原因。而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不属于这一阶段,故选D项。
14.(2018广西南宁)1972年2月,周恩来对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领导人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的感慨针对的是?( )
A.中苏关系 B.中英关系
C.中日关系 D.中美关系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和美国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大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
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领导人25年没有直接交往的历史,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因此D正确。
15.(2019广东)下表信息反映了?( )
1949—2017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1949年
1959年
1969年
1979年
1989年
1999年
2017年
国家数量(个)
10
34
51
121
137
168
178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壮大 D.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49—2017年,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说明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
认可,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
16.(2019云南)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B.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C.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D.现代科技文化成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据“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出席第
26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知,该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共和国的
外交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
17.(2020江苏苏州)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下列邮票反映出我国的外交?( )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出现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
C.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时间和文字信息“2016”“二十国集团
杭州峰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判断出其反映的是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
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19
72年中日建交后出现中国与各国建交的热潮;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
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正确答案选择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五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专题训练
【典题聚焦】
考点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快速发展得益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 )
A.社会主义制度 B.独立自主政策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3.对口支援的新疆乌什县传诵着独特的“三字经”:“乌什县,大家庭,各民族,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家亲。”这一事实说明援疆工作有利于?( )
A.民族团结
B.和平统一
C.民族自治
D.同步富裕
4.2020年4月21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蓝皮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由港澳和珠三角区域组成的充满活力的“9+2”城市群,将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
A.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一国两制”的实行
5.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材料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制定了怎样的民族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试举两例“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2分)
(3)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取得了哪些成就?请试举一例。(2分)
(4)根据材料三,你认为我们要树立怎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考点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下列属于新时期强军措施的有?( )
①成立五大战区②两弹一星、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③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
④建立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表格反映了?( )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70年
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2012年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016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②强军兴军不断发展
③我国外交成就突出
④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指令有关部门对华采取限制措施……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收关税。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大力度反击。你认为特朗普政府这一做法违背了我国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原则的哪一项内容( )
A.互不侵犯 B.平等互利
C.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D.互不干涉内政
4.“它之所以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全方位的外交策略
5.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6.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在1978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的中国问题专家向我谈起了‘党的三中全会’的结果……现在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没有正常的美中关系,中国很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这段记录表明?( )
A.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
B.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党的三中全会”决定与美国正式建交
D.美国选择建交时机主动配合中国
7.“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③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体现了我国外交呈现的新特点是?(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大力推行结盟外交政策
【真题演练】
考点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2017江西)“……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2.(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3.(2020福建)香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分享了作为奥运城市的荣耀。这主要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C.香港毗邻深圳经济特区
D.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
4.(2019广东)下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
澳门生产总值增长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澳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5.(2020新疆)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2020陕西)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C.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
D.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7.(2020河南)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8.(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④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9.(2018山东潍坊)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第二年,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这表明?( )
A.大陆放弃武力统一B.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C.“台独”基础被铲除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10.(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
欢呼“到家了”。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
A.38年 B.39年 C.43年 D.93年
11.(2018广东)如下表,这些措施?( )
时间
措施
2008年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D.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12.(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3.(2020云南)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迈
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是( )
A.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民间团体的经济交流
D.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考点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2019年,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海域举行海上阅兵,展示人民海军崭
新面貌,激发强国强军坚定信念。回顾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 )
A.北海舰队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阿芙乐尔号 B.致远舰
C.辽宁舰 D.定远舰
3.(2019福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创造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端的范例。这直接推动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
C.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改善
D.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4.(2018海南)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外交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下列与下图相符的周恩来外交语言是?( )
?
A.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D.各国之间一定能找到共同点
5.(2019广东深圳)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缅甸总统吴登盛指出,“……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国与国关系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四项基本原则 D.合作共赢原则
6.(2020贵州贵阳)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属于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的是?(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7.(2019湖南衡阳)右图《梅开三度》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其中“甲”
是什么事件?(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8.(2018广东)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的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9.(2020福建)自尼克松访华到1972年底,我国与英国等8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因素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中美关系改善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0.(2018福建)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是?( )
吊高球
①“乒乓外交” ????
②蒋介石阻止了中美交往
③中美关系缓和 ????
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0山东聊城)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理解正确的是,中美两国?( )
A.分歧消除 B.结为同盟
C.结束敌对 D.正式建交
12.(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这时我国外交正处于?( )
A.与西方的紧张期
B.与苏联的蜜月期
C.与美国的改善期
D.与日本的建交期
13.(2018安徽)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4.(2018广西南宁)1972年2月,周恩来对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领导人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的感慨针对的是?( )
A.中苏关系 B.中英关系
C.中日关系 D.中美关系
15.(2019广东)下表信息反映了?( )
1949—2017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1949年
1959年
1969年
1979年
1989年
1999年
2017年
国家数量(个)
10
34
51
121
137
168
178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壮大 D.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16.(2019云南)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B.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C.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D.现代科技文化成就
17.(2020江苏苏州)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下列邮票反映出我国的外交?( )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出现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
C.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