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湖南省永州市2021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写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感慨百无聊赖,时光漫长。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抒发了阅读带来的乐趣。表达了作者虽罢官闲居但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百无聊赖,时光漫长”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和自足自得的雅趣。
故选C。
【16题详解】
诗歌的尾联“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意思是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
湖南省岳阳市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代散曲,完成15~16题。
中吕·朝天子·邸万户席上(节选)
刘时中
柳营,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投壶歌兴,有前人旧典型。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
【注释】万户:元代三品世袭军职。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营,即汉将周亚夫屯军的细柳营,此处用典,意在赞扬邸万户治军严明。
B.月明,月光明亮皎洁,此处写景,用月色之美衬托邸万户军营的庄严肃穆。
C.横槊,用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以赞美邸万户有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
D.投壶,古时一种游戏,投物入壶,以投中多少定输赢,此处不一定是实指。
16.诗中的“卧护”有人解释为卧着守护,有人解释为病中监护。你认为哪种解释较为合理?请简要分析。(6分)
15.C(解析:用典是为了赞美邸万户身为武将却有文人的情怀。)
16.①解释为“卧着守护”较为合理。其一,“卧着守护”有藐视敌人的意思,能表现邸万户守边的从容、英勇。其二,卧着不是因为病痛,而是因为轻松,能为后文赞美邸万户的诗情、雅兴、善战作铺垫。(每点2分)
②解释为“病中监护”,能表现将军以守边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情怀,但与后文对邸万户的诗情、雅兴、善战的赞美不协调。(2分)
湖南省长郡十五校2021届高三3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第一句中“凄清”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客观上秋意的清冷,亦有诗人主观上的心境之凄凉,“凄清”为全诗定下了伤感之基调。
B.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写出了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的景象。
C.颔联继续写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写景运用了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D.颈联所写的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节之景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格。
16.有人说:本诗尾联的“鲈鱼正美不归去”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用同一典故表达诗人志趣,两者所表达的志趣也完全相同。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简要分析说明。(6分)
15.D(以“静”赋菊说是拟物的修辞格,尚可说得过去;以“愁”状莲只是拟人的修辞格。)
16.不同意,两者所表达的志趣并不相同。(1分)
①赵诗的尾联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京城这是非之地,所为何来?诗人用张翰的典故,除表达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心。(3分)
②辛词则对张翰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既表达出了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更表达出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激愤之情。(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②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手痕,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②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边境军备废弛,契丹和西夏不断侵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想象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情景,以不离故乡的飞鸟鸣叫不已来对比衬托公主在悲笳声中离家远嫁,凸显了公主强烈的不舍之情。
B.颌联的“青冢”代指崇徽公主之墓,沿用杜甫咏昭君“环珮空归月夜魂”的诗意,与“翠崖”句一起刻画出公主哀怨动人的形象,诗情深婉。
C.颈联奇峰突起,“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将尖锐犀利的诘问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饱蕴愤懣,深切痛快。
D.全诗在时间上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跳跃,使诗情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波澜起伏,曲折回荡,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16.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6 分)
15. B[“青冢埋魂知不返”,墓草青青魂魄再不能回来;“环珮空归月夜魂”,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其三)》)诗意。]
16. (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 分)(2)①直抒胸臆:“空叹息”直接抒发叹惋之情。②以景结情:结句描写山崖上的花草随季节更替,以无情无知的花草反衬诗人无尽的深情,意蕴深远。(4 分,抒情方式2分,分析2分)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一)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①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注】①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谓以寒泉浸泡瓜果消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散开头发,解开衣襟,这既反映夏夜天气闷热,更体现了词人的爽朗豪迈。
B.池中流水涓涓,水势轻缓,但也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
C.“池儿”“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词人对“池”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池边有一女子,以水池为镜,梳妆打扮,天真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饶有情趣。
16.本词名为“戏作”,轻浅自然,妙趣横生。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有哪些“妙趣”。(6分)
四、答案:15.B
16.①夏夜闲适生活之趣。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杯子这样的“谜面”,来暗伏新池这个“谜底”,表现出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闲适。②语言轻松有趣。“池儿”“月儿”的称呼,通俗有趣,足见作者的喜爱之情;而“唤个月儿”的措辞,不仅写景由实境入空,更是妙语解题;天下有水则有月,本无稀奇,经词人这么一说,平常的一个意思竟显出盎然的趣味。③池中美景之趣。下片写彩绘楼阁,秀影摇曳,不觉喧闹,更显空灵静谧;粉荷倒影,似“倒开”池中,明丽如画,池中之景空灵而优美;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更添雅趣。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赏析有误。侵,结合诗意,应为浸润,“细侵阶”,即慢慢地浸润台阶,而非“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同时,结合题目“新开池戏作”可知,此池为新池,“侵蚀”也不合实情。
16.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词的趣味,可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该词上片主要写词人夏夜池边纳凉的闲适之情。首句写池,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杯子这样的谜面,来暗伏新池这个谜底。表现了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与闲适,这体现了夏夜闲适生活之趣。上片末句,以“凿个池儿”的轻巧口吻正面点题,兼写因池见月的景象,这里“池儿”“月儿”的称呼,通俗有趣,足见词人的喜爱之情,这体现了用语轻松有趣。下片主要写池中丰美的倒影,词人写得空灵而优美。这倒影由无生命之物到有生命的植物再到人,逐层递进,诗意渐浓而意境渐美。水面上开放的荷花和水中荷花的倒影交相辉映又浑然一体,使人乍见之下以为是荷花倒开于水中,明丽如画,池中之景空灵而优美。末句说可以与池水中的荷花倒影相媲美的,是一个打扮好的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更添雅趣,这体现了池中美景之趣。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二)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天山路傍”“黄云下”描写梅树的生长环境,写出塞上梅树的寂寥。
B.和亲的王昭君已经去世,出使的汉使已经返回,从此这株梅花就没人为它驻足停留。
C.诗人对塞上梅树没有生长在长安这种热闹地方而被世人随便采撷感到庆幸。
D.这首诗在描写梅花时遗貌取神,意在言外,将梅花神韵形象地传递出来。
16.请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五、六两句。(6分)
四、答案:15.B
16.①时间上,“日夜”突出时间的持续,写梅花在塞外每天都被风吹,表现了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②空间上,写梅花落满“陇头”,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充满了悲凉之感。③诗人借写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其对梅花的同情。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就没人为它驻足停留”错误,第四句“前后征人惟系马”说明还有征人们会驻足这里。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鉴赏】
前两句,“天山路傍”“黄云下”点明梅树的生长地点,用空旷的空间营造寂寞的氛围。三、四两句,写王昭君出塞和亲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如今只有梅树孤独地生长于此处,偶尔才有征人驻足,彰显了事过境迁的哀伤。五、六两句,梅花落满陇头,随陇水漂流,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同情。最后两句,诗人庆幸梅树没有生长在热闹的地方,否则会被世人攀折殆尽,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志向。
白话诗歌:
在天山脚下的道路旁边生长着一株梅花,年年都在弥漫天空的黄沙下开放。王昭君已经去世,汉朝的使节也已回国;只能供路过这株梅树的远行人拴马而已。开放的梅花日日夜夜被风吹落,布满陇头;花瓣还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如果梅花生长在靠近长安的道路旁,长安的年少之人就会早早地把花枝折完,使其再无可攀折之处了。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三)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因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④泠风:小风,和风。⑤武功:这里指武功山。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第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
C.五到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16.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四、答案:15.B
16.①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俗世、超脱现实,同时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矛盾心理。②诗人在朝廷被权贵排挤,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上太白峰,幻想神游远离俗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但诗人并不甘心抛开俗世脱离现实,故发出“何时复更还”的疑问。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错误,前者“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后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则是正面实写。
16.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先理解诗意,再体会人物的心理。诗歌前几句展现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然而,诗人并不甘心抛开俗世,脱离现实,所以他在诗歌最后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感情油然而生。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却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志。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把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