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评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5《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评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15 19: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地球
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
1.教材分析
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等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从内容安排来看,《地球》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单元第一课就是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
2.1已有认知情况分析
大部分的四年级学生通过科普类书籍、视频或参观天文馆等方式,已经形成了地球是圆形的这样的认知,但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如何获取的,以及经历的怎样的过程并不太了解。
2.2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在学生已经形成的前概念基础上,首先通过资料让学生想一想,古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天圆地方”这样的认知,在通过观察模拟船只进出港口的现象,试着说说“盖天说”合理吗?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不断的猜想、验证、实践的漫长的过程。
3.学习目标
3.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3.2通过阅读和实践,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3.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3.4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5.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材料。
学生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地球仪、彩泥、小旗子、棉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6教学流程图
-436245318135问题导入了解前概念
问题导入了解前概念
教学流程设计图
center339090模拟帆船进出港口
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这一推测的合理性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对于地球的了解
思考分析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合理性
阅读资料 初识地球
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
学会整理、分析资料
还想了解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
探索活动
深识地球
拓展延伸
续识地球
激发学生对继续探究地球的兴趣
科学实践
再识地球
概况了解地球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
模拟帆船进出港口
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这一推测的合理性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对于地球的了解
思考分析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合理性
阅读资料 初识地球
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
学会整理、分析资料
还想了解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
探索活动
深识地球
拓展延伸
续识地球
激发学生对继续探究地球的兴趣
科学实践
再识地球
概况了解地球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
529590236220
15894051314452675255163195
3376295212725392176019050验证地球是球形的
验证地球是球形的
199009051435重走麦哲伦环球航线
重走麦哲伦环球航线
2670810360045
3913505153670深入认识地球,并对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深入认识地球,并对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010410224155在气球上贴陆地板块
在气球上贴陆地板块
3422650290195
7.教学过程
7.1提问导入,了解前概念
7.1.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7.2资料阅读,初识地球
7.2.1谈话: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知识都是古人通过探索求证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那么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过去,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地球的呢?(学生交流)
7.2.2阅读教材P48资料,思考并在组内交流:①你觉得为什么古代中国人会认为“天圆地方”?这种说法你觉得合理吗?②海边的人们通过进出港的帆船,推断海面不是平的,你觉得有道理吗?③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提出的“浑天说”以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变化推测出地球是球形的解释,你觉得合理吗?
7.2.3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具体汇报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帆船进出港的现象,来说明“天圆地方”的不合理行。(对于资料中的内容,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不必统一说法)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分析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合理性,初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并不是原来就有、一直存在的,所有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长时间不断的猜想、推测、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探索求证慢慢积累出来的。
7.3科学实践,再识地球
7.3.1谈话:很多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都认为,海边的人们通过帆船进出港时的现象推测地球是球形的,这个说法是比较合理的。这个现象是否能侧面验证地球是球形的呢?我们一起来实际试一试。
7.3.2介绍活动材料及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7.3.3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帆船出入港口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如果陆地是“平”的,观察船只出入港口时的现象)
7.3.4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实验,初步验证地球是球形这一推测的合理性。
7.3.5谈话: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只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推测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能就得出地球是球形的这一结论。所以为了证实地球是球形的,除了有科学家、天文学家的不断寻找更多的证据,还有很多航海家、探险家们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为验证地球是球形而付出生命的航海家、探险家麦哲伦。
7.3.6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线。
①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②小组交流,并在地球仪上用彩泥将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标记出来。
③在主要停靠点的彩泥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④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
7.3.7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当却下来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始终朝一个方向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设计意图] 跟随着麦哲伦的航行路线,再一次验证地球的是球形的这个概念,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认识到每个科学知识、科学结论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牺牲。
7.3.8谈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制造、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拍回了地球的照片;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到太空中,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地球的样子。这一切无不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课件)
7.3.7小结: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看来是人类经历的漫长的探索过程,从开始的直观感受,到通过现象进行猜测,再到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的推测,最后通过实践以及科技的发展最终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也是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生活中我们也要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科学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再次经历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学习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
7.4探索活动,深识地球
7.4.1提问:除了地球是球形的,你对地球还有那些了解?
7.4.2阅读书中资料及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说一说地球还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学生对地球的认知,结合书中资料及课件,学会整理、分析有关地球基本信息的资料,概括出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征。
7.4.3谈话:通过航空航天技术,我们不但证实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还了解到了地球在太空中的样子。
7.4.4提问:同学们,这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白色、蓝色、绿色、咖色等颜色,你知道这些颜色代表了什么吗?而且这些颜色的面积大小不同,这又代表了什么呢?
7.4.5学生交流、汇报。
7.4.6谈话: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绝大部分是水的地球表面,分布着不同形状的大陆板块。请大家参考地球仪海陆分布,分别找出每块陆地板块对应的位置,并粘贴到蓝色气球上。
7.4.7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个陆地板块的分布情况,说说自己的发现。
7.4.8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粘贴陆地板块贴纸,增加对陆地板块构造及分布的感性认识,也为今后学习大陆漂移知识打下基础。
7.5拓展延伸,续识地球
7.5.1提问:关于地球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索地球的兴趣。
7.6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经历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很多同学都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产生了兴趣,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探索我们的地球,发现地球的秘密。
8.板书设计
5.地球
直观想象——现象猜测——变化推测——实践验证
9.教学评析
本节课教学本着遵循教材的原则,没有对教材内容和活动呈现顺序做改动。首先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为什么古人会产生“天圆地方”的认识,这个说法是否存在合理性,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最初仅仅是通过直观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想象猜测,而从想象、猜测到实践、验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
接下来通过模拟实验以及“重走环球航线”,让学生亲历人类探索地球、验证猜想的过程,除了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猜测的验证过程都是非常艰辛的。
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作为行星的基本特点正,同时也认识到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类探索地球的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根据太空中的地球图片,粘贴陆地板块贴纸,除了增加对陆地板块构造及分布的感性认识,也为今后学习大陆漂移知识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
[1]郝京华编著,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