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估量(liáng) 拖沓(tà)
诽谤(fēi) 锲(qì)而不舍
B.悼(dào)词 泥淖(nào)
里弄(lòng) 卓(zhuó)有成效
C.给予(jǐ) 匹(pǐ)配
请帖(tiě) 力能扛(káng)鼎
D.璞(pū)玉 囹圄(yǔ)
漱(shù)口 矫(jiāo)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安谧 坚韧不拔 瘦骨伶仃 化干戈为玉帛
B.嚼腊 浅尝辄止 气喘吁吁 放之四海而皆准
C.滑腻 迷天大谎 惩一儆百 不能越雷池一步
D.蛊惑 纷繁芜杂 溘然长逝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3.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 和最受 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 他、 他。
A.忌恨 诬蔑 诅咒 诽谤
B.诬蔑 忌恨 诅咒 诽谤
C.忌恨 诬蔑 诽谤 诅咒
D.诬蔑 忌恨 诽谤 诅咒
4.下面标点符号全部正确的一句是( )
A.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B.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
C.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D.去年七月全国卫生会议,就明确地制订出: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总方针。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言简意赅,显示了作者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振聋发聩,兴奋不已。
C.马克思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是无人企及的。
D.当代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6.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并解释下边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回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各文段,完成7~10题。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7.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概述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各文段,完成11~14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己时才给予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2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有删改)
15.下列对燕妮一生中承受的“苦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革命斗争受到政府的干涉,燕妮陪伴马克思在欧洲各国不断流亡。
B.在比利时,燕妮因为马克思妻子的身份,被警察局毫无理由地监禁起来。
C.从巴黎被驱逐到伦敦,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甚至导致了燕妮三个孩子的死亡。
D.对她进行最卑鄙下流的污蔑,所有报刊都不登载她的文章。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B.马克思在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C.本文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且以议论为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17.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训练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解析:A.诽fěi,锲qiè;C.扛gāng;D.璞pú,矫jiáo。
答案:B
2.解析:B.腊-蜡;C.迷-弥;D.致-至。
答案:A
3.解析:要注意语意轻重。
答案:C
4.解析:A中“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句号去掉;C项“等等”和省略号重复;D项冒号去掉。
答案:B
5.解析:B项中的“振聋发聩”运用不当;C项中的“空白”和“企及”搭配不当;D项缺宾语。
答案:A
6.答案:(1)“空白”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2)“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着伟大的意义。
(3)“生命要素”,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
(4)“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表现了马克思对阶级敌人极大的蔑视,和他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7.答案:“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8.答案: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9.答案:“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10.答案:(1)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2)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3)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
11.答案:“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12.答案: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13.答案:“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14.答案: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反映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15.解析:D项是她的丈夫马克思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答案:D
16.解析:B项,“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错,原文提到他们是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结婚的。C项,“以议论为主”错,本文以记叙为主。D项,“沉痛压抑”不准确,应是“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作用。
答案:A
17.解析:有关“补偿”的内容在倒数第三段。注意“她生前终于看到……她生前终于听到……她生前终于看到……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等内容。
答案: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