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下狱,被贬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共33篇,分国编次,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它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文学常识
助学资料
预习思考
朗读节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预习思考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国的臣子。
命令,派遣。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古文探究
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交换
同“悦”,高兴、愉快。
施予恩惠
精读课文
译文: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虽然如此。
出使。
介词,至,到达。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灭韩国的时间是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的时间是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年)。
精读课文
的,助词。
在意。错,同“措”。
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是这样的。若,如同,像。是,代词,这样,指秦王说的情况。
精读课文
哪里只是。
译文: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愤怒的样子。
精读课文
平民。
对人的敬称。
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副词,曾经。
横尸
在地。
碰,撞。
译文:秦王愤怒了,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的人有)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精读课文
平庸、才能低下的人。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同“苍”,灰白色。
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精读课文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连词,假如。
拔。
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假如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那么就)横尸两人,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精读课文
面露胆怯之色。
只,仅仅。
明白,懂得。
凭借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谢,道歉。
译文: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字词句式·一词多义
精读课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使
说
怒
动词,命令,派遣
动词,出使
名词,高兴
动词,解释
动词,发怒,生气
名词,愤怒,怒气
秦王不说( )
请说之( )
秦王怫然怒( )
怀怒未发( )
字词句式·一词多义
精读课文
徒
夫
免冠徒跣 ( )
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 ( )
副词,只是
此庸夫之怒也 ( )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夫专诸之刺王僚( )
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
以大易小 ( )
徒以有先生也 ( )
以君为长者 (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介词,拿,用
介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以
字词句式·一词多义
精读课文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受地于先王 ( )
请广于君 ( )
于
介词,至,到达
介词,从
介词,给
字词句式·通假字
精读课文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错同“措”,置。
仓同“苍”
字词句式·词类活用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发怒。)
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扩充。)
精读课文
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字词句式·文言句式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皆……”表判断)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精读课文
非若是也(“……也”表判断)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
挺剑而起(省略主语“唐雎”)
倒装句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
整体感知
开端
第一部分(1)
精读课文
发展与高潮
结局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写唐雎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唐雎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
(从容答辩)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秦王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长跪而谢
(折服)
挺剑而起
(不辱使命)
精读课文
出使秦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精读课文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精读课文
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精读课文
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精读课文
秦王想要吞并安陵,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的国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精读课文
从容镇定
据理答辩
欺诈、恐吓
秦王
唐雎
精读课文
探究研读
分析人物形象
几种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精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征。
贪得无厌、狡诈骄横、不可一世、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秦王
唐雎
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心爱国、坚持正义、勇于牺牲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王,完成使命的故事,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