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4 10: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报任安书(节选)》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
《报任安书(节选)》中,指出古往今来富贵之人湮灭在人世间的人不计其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司马迁认为拥有财富、尊位不一定会被人记住,只有卓越超群懂得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报任安书(节选)》中表示这个意思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富贵并不足以使人名垂青史,从历史上来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富贵却名声不被后世知晓的太多了,只有卓越特出的人,才能被后人称赞。
《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司马迁将富贵之人和倜傥非常之人进行对比,借以表明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节选)》中,强调只有才能卓越的人才被后世所称赞的一句是: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节选)》中描写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典故的运用,使本文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如用周文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吕不韦“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子“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列举周文王、孔仲尼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论证“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其中列举屈原事例的两句话是“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列举屈原、左丘明在逆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列举孙膑、吕不韦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从古今王侯将相蒙受大辱中受到激励,产生“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愿望,提到吕不韦的例子是:“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观点的句子是:“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概括古代圣贤创作《诗经》的原因的句子是“《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列举了像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等圣贤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
《报任安书(节选)》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其中列举“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总体评价的句子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司马迁援引古例,并总结说因为抑郁不得志,理想不能实现因而“故述往事,思来者”。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列举左丘明、孙膑不被重用,转而著书是为了抒发愤懑、表现自己思想的句子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总结出历史上读书人遭受磨难之后,退隐著书立说,立言以不朽的句子是: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从古今王侯将相蒙受大辱中受到激励,产生“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愿望,提到吕不韦“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的例子。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很谦虚地介绍《史记》成书的过程: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概括《史记》记载的年代起止的句子是“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报任安书(节选)》中,介绍《史记》的记载起終时间、内容和篇数的句子是:“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报任安书(节选)》中,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自己写《史记》的原因的句子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司马迁明确自己创作《史记》的宗旨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痛恨自己受刑之前没有完成《史记》却只能忍受酷刑的句子是: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陈述自己还没完成作品就遭遇横祸,不得不忍辱负重的句子是: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志同道合之人分享从而遍及天下的句子是: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透露自己忍辱负重坚持完成《史记》是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书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样自己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认为只要自己的著作能够传遍全天下,那么“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也不后悔。
《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司马迁表明如果将来著作得以广泛传布因而受辱之耻得以抵偿,即使有再大的侮辱也心甘情愿承受的心愿的句子是:“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认为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只有聪明人才能够了解,很难为世俗之人懂得的句子是: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袒露自己写作《史记》的心扉,面对世人的误解与轻蔑,司马迁语气坚定地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节选)》中,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句子是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文章开头交代了司马迁回复书信是由于任安来信希望他能尽心尽责,为其开罪的句子: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报任安书》中,作者感叹即使用美好的词语为自己开脱,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句子是: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报任安书》中,写司马迁想通过书信向任安来表达自己愚见的句子是: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中,作者强调人死之后才能够盖棺定论的句子是:“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报任安书》中,作者强调自己卑微的地位让自己不安,同时也会遭到非议的句子是: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中,作者说自己遭此耻辱之刑,已经无颜归隐,只能“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报任安书》中,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的句子是“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苟活写《史记》: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文中表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报任安书(节选)》中,第三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节选)》中,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三段中的人物是第四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报任安书(节选)》中,对作者何以能“苟活”,第四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