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2.2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法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哪几类?
(2)请列举缺乏各种维生素易患的疾病。
(3)无机盐在人体有何作用?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吗?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除了上述消化道外,人体的消化系统还包括哪些?有何作用?我们今天就来探究消化和吸收。
学生齐读诗歌,体悟情感。
倾听,思考
渲染气氛,放松学生心情。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学会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难点)
3.概述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及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
4.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提出问题:每天我们都会吃进各种食物以保证我们获取充足的营养。食物的种类各不相同:米饭、馒头、各种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有些人吃的很多却不胖,而还有些人吃的并不比别人多却很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教师分析:
出示消化道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消化?
(2)消化道包括哪些部分?
(3)消化腺包括哪些部分?
教师总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4)在你的身体上,你能找到这些器官的大致位置吗?
教师总结:特别提醒:解剖图上器官的位置和你实际的位置正好是相反的哦!
请列举消化道中各器官的功能。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
咽:
食物的通道。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胃:
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小肠: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物推入大肠。
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
(6)请列举消化腺中各器官的功能
教师补充如:胰
腺:可以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肠
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过渡:当你慢慢咀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吗?
目标导学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请说出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是什么?
教师提示: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分解形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师生共同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请制定计划并完成实验。
教师归纳总结,如下图所示:
观察现象并分析,完善下表:
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馒头为什么变甜了?
根据实验,结合教材讨论以下问题:
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总结:区别: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
舌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联系: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更好地促进
淀粉消化。
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教师总结: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左右
细嚼慢咽有什么好处?
教师出示生活温馨提示:
生活温馨提示:
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把饭和汤混在一起吃;不要边吃饭边喝饮料酒水;饭凉了要加热再吃。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并回答,如: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学生读图,识记消化道的组成,举手汇报: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学生归纳如: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肝
脏:分泌胆汁,胆汁储藏在胆囊中,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中;胃
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如: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学生讨论并制定计划,如: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将其中2用刀细细地切碎;另一块不做
任何处理
学生归纳分析,如: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
学生总结:是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口腔进行物理性消化,同时减轻胃肠负担。
明确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读和小组交流,初步感知本节主要内容,便
于下面教师进行讲解。
在介绍消化道和消化腺时,通过图片展示,使知识形象生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功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其功能,落实本节的重点知识。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分析等环节,调动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通过现象与分析图示,清晰的展示出实验现象及对应的分析,使学生条理清晰的掌握知识,利于理解和识记。
即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
复习巩固
1.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列哪项是它的“旅行”路线
( )
A.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B.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大肠→胃→食道→小肠→肛门
D.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位于人体腹腔左上部的器官是( )
A.胃
B.肺
C.肝脏
D.小肠
3.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实验的水浴温度为37
℃,这是因为37
℃(
)
A.接近人体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
B.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
C.随意温度,无特殊意义
D.各种生物体的酶维持活性的最适温度
4.馒头在口腔中咀嚼能尝出甜味,这种有甜味的物质是(
)
A.淀粉
B.唾液C.麦芽糖
D.葡萄糖
5.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是(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
C.肠液、胰液、唾液、胆汁
D.消化道和消化腺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以组为单位交流。
通过复习巩固环境,检测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消化和吸收,了解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2
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2.2
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法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请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取一小块馒头放在口中咀嚼,咀嚼一会儿后你有什么发现吗?你也许发现了馒头或面包咀嚼一会儿会变甜,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3)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入新课
请看“一名瘦人的烦恼”:
“我很瘦,1.82可才56公斤。
我吃的也很多,也都是高营养:牛奶从小喝,从来没断过,有次头晕,量血压,医生说我营养不良,我说吃的都没委屈过,又说可能不吸收,问下,不吸收是肠胃有毛病了吗?”
让我们借助教材,帮他解决问题吧。
学生齐读诗歌,体悟情感。
倾听,思考
渲染气氛,放松学生心情。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食物的消化过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出示食物消化图片,请学生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唾液中的哪种成份可以促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入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麦芽糖
请简述食物在胃的消化。
教师图示总结:
(4)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这些消化液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
教师总结如下图:
(5)出示胆囊示意图,分析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总结如:
哪里是消化的主要器官?为什么?
教师图示总结:
目标导学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出示大肠和小肠断面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什么是吸收?
请你推测一下,吸收营养物质最的是大肠还是小肠?为什么?
教师总结:小肠长(全长5-7米),小肠内壁上有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
请归纳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是如何吸收的?
教师总结:在消化系统中,植物纤维不能被分解,因此也不会被吸收。但植物纤维能使小肠中的液体物质变稠,使小肠蠕动时推动食物向前运动变得容易。
请归纳大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教师总结:进入大肠的物质含有水和纤维素等未被消化的食物。当这些物质通过大肠时,水分被吸收到血液中,剩下的物质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教师图示,分析总结以下问题:
(1)请归纳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各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流入部位在哪里?
教师表格总结如下:
材料分析:西瓜籽历险记
小明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这粒西瓜籽在小明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
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小明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小明。
请你帮这粒西瓜籽分析一下,它在小明消化道的经历。
讨论如下问题:
(1)它哪里遇到象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学生回答:淀粉酶
学生总结:胃壁很厚的肌肉层对胃的蠕动有一定的作用。
胃腺分泌胃液进入胃中帮助消化
胃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
胃可以吸收无机盐、水和少量酒精
学生列举如: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学生读图并归纳识记。
学生分析并回答,如: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学生根据教材总结:
是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大肠基本没有消化功能
学生根据所学所知,归纳列举如:
肝脏分泌的胆汁暂时贮存于胆囊中,最终将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别回答如:
口腔;
胃
小肠,因为它们被吸收了;
盲肠或阑尾;
大肠
明确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读和小组交流,初步感知本节主要内容,便
于下面教师进行讲解。
教师通过图示,介绍食物在胃内的消化,使知识形象生动,易于题解和识记。
在介绍胆囊的消化作用时,教师出示示意图,使学生直观掌握。
此处同时出示大肠和小肠示意图,对过对比,使学生对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知识形象理解。
教师通过表格,对消化腺流入部位进行归纳,条理清晰,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
通过材料:西瓜籽历险记,旨在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
探究知识,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复习巩固
1.下列营养物质中,在消化道内能够直接被吸收的是( )
A.脂肪
B.蛋白质和糖类
C.糖类
D.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2.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物质的消化?(
?)
A.豆腐??????
B.米饭C.肥肉??????
D.瘦肉
3.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
A.唾液和胃液???
?????B.唾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胆汁??
??????D.肠液和胰液
4.某医生从人的消化道中取出一些液体,经化验含有蛋白质、多肽、维生素、无机盐、酶、水、葡萄糖、麦芽糖、淀粉和脂肪等。你能否判断这些液体最可能是从人的消化道的哪一部位取出的?(
)
A.小肠
B.大肠上部C.十二指肠上部
D.胃部
5.某兴趣小组欲“观察猪的小肠绒毛”,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生理盐水中观察
B.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C.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D.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浓盐水中观察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以组为单位交流。
通过复习巩固环境,检测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消化和吸收,知识了食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