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代数知识的范畴,是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拓宽。教材中的例5,是一道用正比例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只要抓住李奶奶和张大妈家每吨水的价钱相等,
就可以根据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列出比例;因此,列比例时要注意变化的量相对应。教材要求通过联系算术解法,使学生了解用正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归一应用题”,可以用算术法解答。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课件出示:学校的国旗旗杆)
1.师:同学们,熟悉这个地方吗?现在我很想知道这根旗杆的高度有多少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师:其实我们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测量出旗杆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4.师:在我们学习新知前,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5.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通过上图,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多种想法,都可以写出来。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归一应用题”,这类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课件出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4.
提炼方法
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三、质疑互动,比较建构
1.
让学生阅读p61-62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学生可能会质疑:
(1)为什么学习了算术方法,还要学习用比例解?
(2)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时,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
组织学生讨论:“用算术”和“用比例”解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体会“用比例”和“用算术方法”解题思维过程相反,即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算术方法”没有比例的“模型”的要求,思维过程更具灵活性、广泛性。
四、巩固提高。
1.
教材62页的做一做:1、2题。
2.
教材练习十一的第3、4题。
五、全课总结。
1.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y:x=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
例6:xy=k(一定)x和y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y天。
28:8=x:10
25x=100×5
8x=28×10
25x=500
x=280÷8
x=500÷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六(
)班
第(一)课时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授课者
温故知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问题设计
1、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2、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小组合作
本节课主要进行两次讨论学习,第一次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结果后进行汇报。第二次在规定时间内全班交流,共同探究出结果后进行汇报。
教师教学活动:讲授、点评、归纳
随笔
一、板书课题1、复习引入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行阅读。)三、先学
认真看课本第45—46页,思考: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2、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3、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举三个例子)四、后教1、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2)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表中有哪两种量?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2、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根据观察,学生汇报。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3、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4、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5、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6、出示数学书第46页的问题思考: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把数对的点描出,你又有什么发现?小结: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单价叫做成正比例的量。8、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五、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4)。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布置完成学练考第26页。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教学反思《正比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正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认识正比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速度”等生活情境,从变化中看到“不变”,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体会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法:引导,分析,归纳。
学法:自主探究,交流。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本43页“你知道吗”。学生阅读,提问: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道理是什么?
二、探究、交流:
(一)探究活动一
1、集体填表,根据表格中填写的数据,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存在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集体交流。
预设:生: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
生:正方形的周长与它边长的比不变;
生:正方形的边长每增加1厘米,它的周长都增加4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几倍,它的周长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生: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
2、独立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存在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集体交流。
3、议一议: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二)探究活动二
1、一辆汽车以90km/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路程/km
90
180
270
360
2、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3、思考:你能够用公式表示这一规律吗?
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小结: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的?
(三)举一反三:第一个问题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四、练习巩固:
数量/个
1
2
3
4
5
…
总价/元
45
90
135
180
225
…
2、课本42页练一练第一题。
a
1
2
8
14
b
1.5
7.5
18
5、引导学生理解“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的道理。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绩优学案正比例(1)
七、板书设计:
正比例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不一定),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所以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竿影的长/竹竿的高=0.4(一定),所以竿影的长和竹竿的高成正比例。
a/
b=7(一定),所以a和b成正比例。
y/x=k(一定)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
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
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1、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
使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