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文具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学过的儿歌。(课件出示:家)读一读。
师;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家,每天平平安安的回到家。(出现哭声)咦,怎么老师听见了哭声,哦,原来是从这里(讲台)传来的,(拿起铅笔)这是谁啊?
师:铅笔铅笔你为什么哭呀?
原来是被它的小主人弄丢了,找不到家了?哭泣的还有谁呢?(橡皮 尺子)
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现在这些文具找不到家了,多可怜啊!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找个家,愿意吗?(板书课题:文具的家)
6. 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指导书写“文”。
(3)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也是文具?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听录音读。师:打开书,听录音读,比比谁听的更认真。
师:你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小朋友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读的时候我们要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时给课文标好自然段。(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新词,指名带读。
(2)齐读。学习“斤”字旁。
(3)识记生字。
(4)游戏巩固生字。
师:只有记住了生字的孩子才能摘下又大又红的苹果。
师:生字宝宝开着小火车来到了我们班,只有坐的端正的孩子才能坐哦。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小朋友们可真厉害,现在我们把生字送回课文里去读一读吧!(男女分段赛读课文)
2.师:书上的这个小朋友是谁?她遇到了什么问题?
3.出示:铅笔,只用了一次,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齐读-指导读,读好停顿—指名读)
4.师:贝贝丢了什么?(板书:丢 铅笔 橡皮)你也像贝贝一样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3 多媒体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问:贝贝为什么会丢东西?贝贝知道吗?你能从图里帮贝贝找到答案吗?(贝贝把自己的书包 书本 文具乱扔在桌子上)
4.师:怪不得妈妈会问“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出示妈妈的话:指导读好疑问句)贝贝的回答却是:我不知道。
5.妈妈说贝贝天天“丢东西”,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贝贝可能丢过哪些东西?(板书:转笔刀 ...)
6.师:面对天天丢文具又找不到原因的贝贝,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来。(指名读-齐读)
7 师:经过妈妈的提醒,贝贝有没有为文具们找到家?文具的“家”在哪里?用~~画出来。
8师总结: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文具的家呀。(板书:文具盒)听了妈妈的话,从此以后贝贝是怎样做的?自己读一读吧!(齐读 男女赛读)
贝贝仅仅是今天这样做吗?(不是)而是每天都这样。
师:家是找到了,可是怎样才能保证文具们能每天平平安安的回家呢?(仔细检查)板书:每天平平安安回家
11.你觉得贝贝以后会不会再弄丢文具了?(把板书的“丢”擦了)因为贝贝已经为它们找到了家。
12.情境练习,渗透教育
(1)师:这些无家可归的文具也想找个家,有哪个同学愿意收留它,爱惜它吗?你会怎样对待它?
(2)师:谢谢你,让它们有了家。
13.师:这些无家可归的文具终于找到了家,它们可开心了,还为小朋友们编了一首儿歌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儿歌)
小结:小朋友们,你有一个家,文具也有自己的家,放学后都要平平安安的回家。现在我们就来举行一个比赛,看谁能最快,最好的把文具和书本送回家。
板书设计
铅笔 转笔刀… 转笔刀…
文具的家
每天 仔细检查
丢
平平安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