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4 15:2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登高”习俗及古诗中“登高”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2、分析《登高》中景的特点与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插茱萸
簪菊花
喝酒赏菊
登高
“登高”习俗
“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古诗中的“登高”意象
表现形式:
登山、登楼、登台、登塔、倚栏、凭栏
古人借登高抒发几种情怀?
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人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流露了飘泊流离之愁和思念家乡的深情。
2.发壮志难酬之忧、知音难觅之憾,表忧国忧民之志。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歌将历史兴亡和家国忧思熔入苍茫雄阔之景中,气象宏大。
3.谈生活哲理,抒励志情怀。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曹操的《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主旨。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于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
  
“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
讨论探究
《登高》中景的特点与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鉴赏首联]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而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猿鸣——使人听了它的叫声感到十分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鉴赏颔联]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广阔无边的萧瑟秋景反衬出诗人孤独落寞的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短暂,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而对偶又极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放下。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情,情景交融,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结构图表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视听
视听
远近
羁旅之愁
孤独之感
自身之苦
国运之艰
情景交融
对仗工整
方法小结
意象分析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意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移情入境法: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注意:三段式分析套路。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1.纵观全诗,诗人最想表达的还是一种老当益壮、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的情怀.
2.“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中看出.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怨愤之情”可从“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句看出.诗人在这里暗含一种怨愤的语气,发出“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疑问,表达了无处施展抱负的怨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