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4 19: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战争背景的学习,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 通过对《南京条约》的学习,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3. 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
4. 通过了解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19世纪初的英国
19世纪初的中国
比一比
同学们觉得哪一个国家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
—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
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中国
落后的封建制度
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哪个国家最适合成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
当时的中英双边贸易,主要以哪些货物为主?




生丝、茶叶
呢绒、布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年度
中国购买英国商品价值总量
(单位:两)
英国购买中国商品价值总量
(单位:两)
中国对英贸易
出(+)入(?)超
情况
1765-1769
119万
219万
+99万
1795-1799
537万
571万
+34万
1830-1838
733万
995万
+261万
根据下列数据,在当时的中英双边贸易中,你认为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英国在中英贸易中越来越被动
数据来源: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数据已取整)




生丝、茶叶
呢绒、布匹
出超
入超
面对中英贸易的不平衡,英国会用什么方式扭转贸易逆差?
鸦片
罂粟花
罂粟果
鸦 片
  鸦片简介:俗称大烟、烟土、阿片或阿芙蓉,是一种毒品。本为医学上的一种麻醉性镇痛药,是从一种草本植物――罂粟中提炼出来的。红婴粟本是一种两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
鸦片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每箱鸦片重量
大约是50千克
罪恶的鸦片贸易,给东印度公司、英印政府和鸦片贩子带来的是十倍于成本的惊人利润。以1813年为例,一箱上等孟加拉鸦片“公班土”,成本不过237卢比(印度地区货币),市场拍卖价格却是2428卢比;其中,约三分之二利润进了东印度公司的腰包,三分之一则以鸦片税的名义归英印政府所得。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得到了什么?
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英国从中国掠走3亿至4亿银元
大规模的鸦片走私对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奏稿》
(1)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危及国家统治
(2)摧残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面对猖獗、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人采取什么手段进行抗争?
(1)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危及国家统治
(2)摧残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影响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三)林则徐禁烟
—背景
1838年,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虎门销烟使英国人感受到中国人的反侵略决心,但英国人会因此停下侵略的步伐?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为什么?
商品
鸦片
战争
打开中国市场
把中国变成英国
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鸦片战争
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林则徐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第一阶段:
封锁珠江口(1840.6)
攻陷定海
直趋天津
林则徐被革职
琦善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经过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第二阶段:
英军强占香港岛(1841年初)
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
英军攻虎门(关天培战死)
三元里人民抗英
进犯吴淞(陈化成牺牲)
到达南京下关江面(1842.8)清政府投降
—经过
鸦片战争:1840.6—1842.8
结合材料思考: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以广东为例,1826年两广总督李鸿宾装模作样地设巡船缉私,但巡船每月受规银36000两,放私入口。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这是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的碰撞,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马克思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政治上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军备严重废弛,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并且在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强大,军事上也占优势)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结果
(一)《南京条约》的签订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地点
缔约国家
历史
地位
1842年8月
南京
中国、英国
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结果☆
(二)《南京条约》的内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关键词
内容
通商
割地
赔款
议定
关税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中英协定关税
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关键词
内容
通商
割地
赔款
议定
关税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中英协定关税
战前:中国政治上独立自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加重财政危机和人民负担
破坏关税主权,为列强进行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战后:中国的部分主权受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三)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条约名称
新特权
1843年
中英
《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1844年
中美
《望厦条约》
两国均可享受英国在华一切特权;外国兵船可自由出入中国领海,不受清政府管辖;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
中法
《黄埔条约》
破坏司法主权
租界
—结果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二)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半殖民地
半封建
国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丧失了部分主权。
国家原有的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
(四)让中国的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开始了解国际形势,寻求御敌之道。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
中国
英国
打开市场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虎门销烟
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结果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开始
影响
本课小结
1. 他受命钦差大臣,后赴广东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他是( )
A. 林则徐 B. 邓世昌 C. 关天培 D. 陈化成
课堂练习
A
考查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课堂练习
2. 《重寻中国近代》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而是五口通商。”“这个条约” 是 (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黄埔条约》
A
考查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使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抗日战争 D. 中法战争
课堂练习
A
考查“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 “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该材料( )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反映了中国外交条约制度的建立
C. 指出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
D. 解释了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
课堂练习
C
考查《南京条约》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