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2.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把《圣经》作为经典
D.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大权
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不能判定
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B.阿拉伯文化是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阿拉伯帝国疆域一度相当广阔
D.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5.《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其中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7.历史也会出现错觉和失误。如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因哥伦布的错误判断而永远的错了下来。阿拉伯数字是西欧人对什么文化的错误认知导致的
A.中国数字
B.印度数字
C.埃及数字
D.希腊数字
8.下列关于幕府政治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古代日本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B.武士与领主之间是宗族间主从关系
C.属于军事政治统治
D.幕府时代日本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9.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
A.伊斯兰教的影响超过了佛教
B.突厥人占领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C.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实力弱
D.穆斯林已经占印度人口的大半
10.“日本朝野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唐朝的制度与文化,前后历300年之久。”下列选项与日本学习模仿唐朝有关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大化改新
C.纸币
D.明治维新
11.“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我促使日本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作用更为的重大”是指促使日本
A.进入封建社会
B.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初步完成统一
D.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12.幕府统治在日本延续了近700年,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的标志是
A.孝德天皇即位
B.武士集团形成
C.庄园形成
D.镰仓幕府设立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印度社会中能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其他人都未经训练,而且对作战也毫无兴趣,漠不关心。这说明他认为印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种姓制度使社会缺少凝聚力
B.印度人民不重视军事训练
C.游牧民族的骑兵力量强大
D.印度社会制度的落后性
14.据记载,源赖朝一方面先把武士一一叫到自己家里,对每个人表示:“你是我唯一信得过的人”等等,另一方面派人去联络源氏子孙和可争取的关东武士,向他们宣布,如果他们跟随他,他将保护他们领地的安全。源赖朝的这些做法有利于他(
)
A.重新统一日本
B.赢得所有武士的支持
C.组建强大的军队
D.推翻天皇,掌握实权
15.历史课上,李老师安排学生收集大化改新、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采邑制的实行、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A.人类文明的开端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亚欧封建社会
16.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政治体制虽是伊斯兰教国家类型,但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度原有的体制。德里苏丹国苏丹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这与印度之前的君主没有什么不同;全国划分为23个省,从穆斯林中挑选官吏,官吏由朝廷任命,省下设立县。这说明
①伊斯兰教是其国教
②苏丹实行专制统治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④实行地方分权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
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
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
——《日本大化改新诏》
材料二
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涅槃与文化进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唐朝学习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由此可得出怎样的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亚非欧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材料二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1)归纳材料所说的是日本什么事件。
(2)此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何可取之处?
参考答案
1.A2.A3.D4.D5.D6.B7.B8.D9.B10.B11.A12.D13.A14.C15.D16.A
17.(1)措施:政治上,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制,地方上设国、郡、里机构,实行官员俸禄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2)特点:不照搬外国文化,而是学习与保留本民族特点相结合。
认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必须注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不能照搬。
18.(1)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2)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阿拉伯的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
19.(1)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日本人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并将这一特性加以发挥,创造出自己的文明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讲义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国家
(1)背景
①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生产停滞。
②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的形成
①时间:7世纪初
②创始人:穆罕默德
③经典:《古兰经》
④主张:宣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扬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阿拉伯国家政权(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打着“圣战”的旗帜行进对外扩张,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元年)
2.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穆斯林军队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占领两河流域,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边境,并击败了唐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同时战胜埃及,横扫北非,到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政治制度
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②最高统治者阿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③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
(3)经济繁荣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
(4)文化繁荣
①阿拉伯文化繁荣的表现: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②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开放宽容的态度;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③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发展等。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奥斯曼帝国
①建立过程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东起波斯湾和高加索,西达摩洛哥,南自尼罗河中游,北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疆域极为广阔。
②政治制度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③经济状况
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
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笈多帝国
1.建立过程
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1.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政治体制
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三)日本
1.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③大化改新的推动;
④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大化改新:
①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②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③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的局限。
2.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
①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4)局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朝鲜
1.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2.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3.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4.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2.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以《古兰经》为信仰经典,念诵“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3.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为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使日本走上了奴隶制社会的道路
4.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复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说明在联系相对密切的欧亚大陆
A.各地文明仍保持着鲜明的地区特色
B.中央集权是各地发展的必然趋势
C.政教合一是各地区文明的必由之路
D.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
5.某历史学家认为:“□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从小亚细亚的一块附庸领地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应该指的是
A.罗马帝国
B.蒙古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7.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这些土邦在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主权和缴纳贡税的条件下,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这说明( )
A.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B.印度教仍是国家的主导宗教
C.不同土邦间的对立非常严重
D.印度王公的各种特权被取消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材料二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据《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材料一、二的这种时局,在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分别涌现出的力挽狂澜的人物。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位历史人物解决上述矛盾的主要途径及各自产生的影响。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等,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0世纪,西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开始出现了。西欧城市是在教会和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他们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同一时期,中国宋代的城市经济也相当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特别是在一些统治中心,商业发展特别繁荣,如北宋的都城东京就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的贸易现象。
——改编自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中大化改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的具体做法。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城市是怎样重新兴起的?
(4)据材料二内容对比10—12世纪中国城市与西欧城市的异同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罚款200帕那。要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材料二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材料三
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空缺的填充。(答案写在表下序号后的横线上)
等级
名称
概况
评价
第一等级
婆罗门
各等级间贵贱分明,世代相传,不能通婚等
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及社会②。但其消积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公,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第二等级
刹帝利
第三等级
①
第四等级
首陀罗
①
②
。
(2)材料二反映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结合材料内容,指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伊斯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2.B3.A4.A5.D6.D7.A
8.(1)人物:孝德天皇;穆罕默德。
(2)途径:大化改新;创建伊斯兰教。
影响:前者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后者使阿拉伯半岛实现基本统一。
9.(1)国内: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国际:受中国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2)政治上,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并效法中国的科举制,通过考试,以才选官,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经济上,效法唐朝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即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西欧城市是10世纪在教会和封建主的领地上,随着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兴起的。
(4)同:都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异:西欧城市比中国城市先进,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10.(1)①吠舍;②稳定。
(2)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加速或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4)改革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要符合国情,采取恰当的政策或国策。(其他符合题意者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