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同步课时讲义+习题):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同步课时讲义+习题):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5 16:00:05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讲义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政治方面:英国“光荣革命”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经济方面: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3.对外方面: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4.技术方面
(1)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2)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5.必要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成果
①纺织领域:“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②管理模式: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③动力方面: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还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④机械制造方面: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2)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原因
①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②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成果
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④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3)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生产组织形式
(1)工厂: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垄断组织: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3.阶级结构: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社会生活: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购物、休闲娱乐、体育、教育发展迅速。
5.社会问题: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6.世界格局: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重难点探究】
重难点探究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
(3)推动工业文明的传播。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重难点探究二: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单选题
1.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A.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B.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D.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这样做
A.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B.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C.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
D.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3.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1879年,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美国生产的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1902年,美国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材料反映出美国
A.重视新技术的运用
B.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工业生产后来居上
D.企业管理日趋完善
4.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促使农民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C.移民政策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D.农村人口迁往英属殖民地
5.19世纪70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
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
A.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B.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C.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7.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这一变化反映出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印度对棉布的需求大增
C.英国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8.自古至今,东西方的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络已经形成,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但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佛兰克《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54—1856年英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条约》中哪些条款体现了英国自由贸易的目的。
材料四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的工业化,有个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代(1500—1750)实际上那时的手工工场并非十分普遍,但马克思称之为“时代”并非夸大其词,而在于指出其重要意义。在工场手工业中,尽管生产力还是手工的,生产关系则已是资本主义的了。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资积累的源泉。西欧经济力量的膨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资本价值观念的确立,都出现在这个时代。非洲、印度的征服,澳洲、美洲殖民地的开拓,都靠工场手工业的威力。荷兰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都是手工工场发展的结果。
——吴承明《早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厂制度度的确立,现代工厂的管理制度也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通过罚款、解雇和体罚等强制措施迫使工人服从,从而保证了工厂的纪律。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把关确立了对生产过程的监督;通过制定恰当的销售方案,促进了市场的开发,这些都直接促使了工厂管理制度的建立。
——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三
垄断组织一般是通过吞并、收买等方式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含有优胜劣汰的意义。吞并者大多是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经营得体的企业,在兼并之后它必定以先进的方式改造那些落后部分。同时,垄断组织有条件设立科研部门,将科研与生产直接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类企业搞技术革新也方便得多;它还有力量到处设立联终处,及早得知市场信息,促进企业发展。
——朱汉国《垄断经济和现代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工厂与垄断组织形成及作用的相同之处。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2
0.1
13.1
1850年
22.7
2.3
8.1
1900年
24.9
5.1
7.4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加。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中各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对国际经济、政治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1.D2.B3.A4.B5.A6.C7.C
8.(1)表现: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变化:下降。原因:中国仍坚持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海禁政策;中国遭到经济侵略。
(3)特点:出口以工业制造品为主,进口以原材料与食品为主。条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答“五口通商”亦可,);协定关税。
(4)原因:①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②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或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9.(1)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资本价值观念的确立;为新航路开辟奠定基础,同时带来了早期殖民扩张。
(2)都是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都带一定的残酷性,工厂制定了对工人的处罚制度,垄断组织则使许多中小企业被吞并并;都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都加强了生产与市场的联系
10.(1)变化:欧洲、北美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提高;非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大降低。
原因:欧美农作物种植扩大,人口死亡率降低;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
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全球性交流扩大;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从轻工业开始起步
B.科技知识指导发明
C.实现交通工具变革
D.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3.19世纪中期,促使工厂摆脱水利条件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A.蒸汽动力的出现
B.内燃机的创制
C.电力的广泛使用
D.化学工业的兴起
4.恩格所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话揭示了下列哪一文学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A.浪漫主义文学
B.启蒙运动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现实主义文学
5.一份材料一份话,解读下列材料准确的得出结论的是时间:1827年;地点: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纺织厂;人物:贝蒂?哈里斯;年龄:23岁;工种:纺织工;工作状况:早五点起床,步行上班,6点到18点进行工作;工作内容:看护纺织机;婚姻状况:已婚;子女数量:2个,请表姐照顾。
A.工业化早期所有纺织工都像哈里斯一样悲惨
B.工业化造成贫富分化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C.工业化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D.工业化的早期,女性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6.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7.作为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动机和核心产业,没有别的工业的重要性能与其相比,“由它开创的长期经济增长最终变成‘持续性的增长’”。“发动机和核心产业”是指
A.毛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冶金业
D.交通业
8.“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的该观点强调的是
A.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推动力
C.人们盲目追求过于廉价的商品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全世界
9.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里的技术变革指
A.珍妮纺纱机发明
B.改良蒸汽机问世
C.电动机发明
D.内燃机发明
10.对如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英国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统计图
A.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乙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1.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垄断组织形成并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D.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
12.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因素不包括
A.交通运输的发展
B.国际贸易的扩展
C.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D.殖民活动的开展
13.对于19世纪的英国,有人这样评价:“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B.民众道德普遍沦丧
C.追逐利润制假贩假
D.科技革命是双刃剑
14.19世纪初,英国诗人拜伦在长诗《海盗》中指出:凡是儒夫躲避的,我们反而热烈地寻找,那使衰弱的人厥的,我们反而感到……感到在我们鼓胀的胸中最深的地方,它的希望在苏醒,它的精灵在翔。该长诗所述精神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A.“价格革命”在英国出现
B.英国三角贸易较为频繁
C.英国成为“日不落国家
D.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15.曾有人把工业革面前后的英国比作“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领头羊”作用主要表
现在
A.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颁布宪法
B.最早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
C.最先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开启议会民主政治和工业文明时代
16.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促使农民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C.移民政策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D.农村人口迁往英属殖民地
二、材料分析题
17.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什么现象?这场变革首先开始于哪一工业部门?
(2)在这次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英国机械师是谁?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人(诸侯及官员)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贫苦子弟,类皆康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其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副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涉及的选官制度并概述其发展趋势。简述这一发展趋势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政治制度不是用你喜欢不喜欢,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标准来街量,其实制度之“好”或“不好”,完全取决于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也许,最好的办法是不用“好不好“去判断它,而是看它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对任何一种制度我们都应该用这样的标准来街量,这才是历史的客观态度。”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喷、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关键环节考核。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侵略,中国的各个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国家的出路。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时期的列强侵略与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简表
时间
19世纪30、40年代
19世纪50~8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背景
西方: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①
,
要求得到更多的市场和原料
西方:19世纪七十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要求市场、原料的同时,要求(②

侵略事件
名称
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影响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面临亡国危险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探索事件
名称
开眼看世界
太平天国运动

应对边疆危机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成果
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
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请在序号处填写上恰当的内容。
材料二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2)任选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相关史实,概述中共“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参考答案
1.C2.B3.A4.A5.C6.D7.B8.B9.A10.C11.A12.C13.D14.D15.D16.B
17.(1)工业革命;棉纺织业
(2)瓦特
(3)从政府、资金、原材料、劳动力、海外市场、生产技术等方面去答题
18.(1)制度: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趋势:选官的方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举;选官的依据由重血缘、门第到重才学;选官的范围逐渐扩大;选官制度日趋严密完善;选官逐渐公平公正。
积极作用: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成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以考试为选官方式,相对公平公正;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示例:制度的选择要尊重合乎国情阐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制度选择的关键在于是否合乎国情。在近代民主制度史上,英国由于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政治传统,最终英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并且首先在世界开展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美国由于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所以选择了民主共和制,最终也成为世界霸主。由此可见,政治制度好坏的关键在于是否合乎国情,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19.(1)①工业革命;②资本输出;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瓜分狂潮;⑤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⑥洋务运动;⑦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列强瓜分中国计划: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示例一: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探索出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裝割据革命新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示例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独立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