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件(3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件(31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4 22: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课前导入
1.熟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
要成就
3.掌握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习目标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后来改为“五年规划”,简单说代表了中共官方给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描绘的经济愿景和立下的发展目标。涵盖中国未来五年的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资源分配和消费服务结构等多项内容。
(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国民政府的搜刮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战争的破坏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1.639亿吨
49%
9.3%

130.4万吨
193%
53%

135万吨
754%
46.2%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1952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表
(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 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思考:与1949年比,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背景: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
中 国
(1952年产量)
印 度
(1950年产量)
美 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
(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背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材料研读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
“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
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
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
审议通过。
知识拓展
1953——1957年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时间:
3、目的: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基本任务:
重工业,包括冶金、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建筑材料等工业,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动力和原材料的基础工业
轻工业,主要是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如:食品、纺织、家具、造纸、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工业等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②当时国际局势紧张,中国遭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要加强国防,必须重视重工业建设;
③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学习苏联的成功经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思考:
(1)工业方面: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苏联专家在中国
主要成就:
1.工业成就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哪些工厂建立起来?它们主分布在什么行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鞍山三大钢
1.工业成就
鞍山大型轧钢厂
中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钢无缝钢管厂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鞍钢无缝钢管厂、七号高炉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在整个50年代,鞍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象征。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鞍山三大钢
1.工业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中国第一辆自行设计生的解放牌汽车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1.工业成就
沈阳第一机床厂1955年生产的我国第一台620-1普通车床
“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车间一角
沈阳第一机床厂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1.工业成就
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中0101 这个代号的意思是,新中国生产的喷气式歼击机的第一批第一架
1956年7月19日,古城沈阳一架银白色歼击机滑跑了很短的距离,昂首直插蓝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试制成功新的喷气式飞机”。这是我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沈阳飞机制造厂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1.工业成就
①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
1958年,宝成铁路正式通车。至此,四川突破“蜀道难”,有了第一条出川铁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2.交通运输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2.交通运输
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南北的交通。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2.交通运输
“一五”计划前后我国工业生产简况对比
时 间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煤 炭 (万吨)
原 油 (万吨)
棉 布 (亿公尺)
1952年
135
72.6
6649
43.6
38.3
1957年
535
193
13000
146
50.5
增长 百分比
296%
166%
96%
235%
32%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结果意义: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圆满完成,是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勤劳奋斗的结果,也和当时苏联的大力帮助是分不开的。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背景:
1954年
1 制定宪法 2 选举领导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 间 :
2.地 点 :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
北京
3.内 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届人大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
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
177名少数民族的代表 ,占14.4%
体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意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每年3月份在北京会召开“两会”,你知道“两会”分别指什么会议吗?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意义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
在天安门广场欢庆宪法颁布的人民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
基本任务
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目的
(1953-1957)
时间
标志:
内容
影响
意义
经济建设:
民主政治:
推 动
保 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