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七:小说阅读阅读之探究主旨意蕴题
【典例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渔 鼓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的,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铿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砍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儿,他们就会跟到哪儿。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怏怏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等着他们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锁。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来,她都会给他们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长哥看她,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院里发出了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裹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
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
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说:“打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蹿高了。
长哥抱歉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曲,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
1.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法一)担忧渔鼓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逐渐消失。理由:①没有人喜欢听长哥打渔鼓,传统民间艺术被冷落;②村里仅有的一些人在看电视,传统民间艺术被新事物取代;③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一点儿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没落。
(看法二)担忧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和命运。理由:①长哥遭受的悲凉况味,熟悉的乡村变得冷清,没有人再听渔鼓;②一些人宁愿看电视也不愿再听渔鼓,而孩子让他唱流行歌曲;③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人命运堪忧。
2.“我不会唱流行歌曲,我打渔鼓就送吉祥”“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这两句话是理解这篇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不会唱流行歌曲”表明孩子们只愿听流行歌曲,传统曲艺在后代人心目中逐渐淡化,最终将会为流行歌曲艺术所取代。②“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表明传统民间艺术为电视这类新媒体事物所取代。③渔鼓艺人“打渔鼓就送吉祥”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表明没有人再愿意听渔鼓,渔鼓艺术将从民间消失,表达出传统艺人失去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后,生存将会更加艰难、命运堪忧。④提出了保护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令人深思的课题。
3.小说以“渔鼓”为题有什么寓意?试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渔鼓”既是一种物象,也是一种艺术名称,还代表着农民曾经喜爱的民间文化。②渔鼓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作者将渔鼓艺术与流行歌曲、影视文化等相比较,探寻了渔鼓艺术衰落的原因,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对民间艺人的同情。③“渔鼓”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作者用它呼吁人们关注像“渔鼓”这一类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命运,有重大的意义。
【满分技巧】
1.多层面、多角度展开分析
分析总是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而分析主题意蕴的多层面、多角度则表现在:
(1)文本层面
分析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①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的,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的具体抓手。
②情节角度。主要有这么几个具体抓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尤其是高潮部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③环境角度。主要有两个抓手:一是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命运的影响去破译主题意蕴;二是探寻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去发现主题意蕴。
其他如标题、语言、表现手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角度。
(2)文外层面
①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环境观。
②从人与历史的角度分析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③从人与人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生启示。
④从人与时代的角度分析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⑤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关义等。
2.掌握主要题型的分析要点
A.整体分析题型
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1)作品角度
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剖析社会因素,从而思考深层意蕴;
②从人物性格命运中,思考人性百态,挖掘小说深层意蕴;
③从环境角度,联系时代背景,挖掘小说蕴含的历史意义。
(2)作家角度
抓住文本中表达思想倾向的关键语句,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流露出的对人、对事的态度,深挖意蕴。
(3)读者角度
联系社会现实,看小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来挖掘深层意蕴。
B.局部分析题型
(1)分析重要句子(词语)意蕴题
第一:抓住特征
高考题中所给的句子总是不同的,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因此,分析句子意蕴的前提是要把握住所给句子的具体特征,然后才有理解句子含意的抓手。
①无论什么句子,都要抓住句子的描写对象(或主语);抓住了对象,就抓住了探究的方向。
②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找准探究突破口。
a.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突破。
b.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次,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再找出第二甚至第三层次,逐层理解。
第二:适当归类
将要分析的句子归到适当的类型中。
①情感复杂、矛盾、变化的句子,应多揣摩人物的情感,注意小说中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等体现出来,多与主旨相联系。
②含意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既要联系表层意思(字面意思),又要联系深层含意(语境临时义),这些句子不仅有比喻义、象征义,还有抽象方面的含义,如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应尽可能深入下去。
③位置特殊的结构句子。这类题所选句子多是能体现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且多选文章尾部。需要梳理行文脉络,依据句子所在位置加以回答。
④含蓄、隽永的写景句。要多由景入情,个别景物甚至线索,或有象征作用,对此也应关注到。
当然,上述四类句子在实战中有时分得不是如此清晰,应灵活归类。
第三:注重联系
①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联系。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分析句子,一定能分析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散文自不必说,就连小说也应如此。
③看看该句与时代背景的联系。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分析。当然,要反对机械、生硬的联系。
(2)分析标题意蕴题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好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要分析标题意蕴,首先要了解一些常见的拟题方式。有的以人物为题,有的以事件为题,有的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地点、时间为题,有的以问题为题,有的以主旨为题,等等。
其次,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①联系表层含义:文中具体的意思。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等。
②体会深层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
③联系全文主旨,看它在揭示主旨、表明情感态度方面的意义。
最后,要注意它同标题作用、妙处的区别,不要答成标题作用题。
(3)分析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题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文本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所谓情感意蕴,是指文本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无论哪种意蕴,都必须从文本的内容、材料入手,因为它总是附着于文本的内容、材料之中的。
①围绕主要形象(主人公、物象)
小说都是围绕一个主要形象展开,这个主要形象在情节中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意蕴,或者其形象的不同特征富有不同意蕴。答题时应抓住这个主要形象的不同时段、不同特征的表现这个切入点,挖掘其不同意蕴。
②分辨相关事物
分析意蕴除了要抓主要对象外,还要分辨与主要对象相关联的其他事物。文本中,与主要对象相关的事物可分成四类,即“人、事、物、景”。我们应按照“人、事、物、景”四个思路(方向)明确文中的具体写作内容,分析作者对这四类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赋予的不同意蕴。
③将事物抽象化
分析时我们还必须关注人文精神,将文本呈现出来的人、事、物、景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意义,就可以实现从更多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倾向的目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及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就文学类文本而言,将事物抽象化是指主要关注人、事、物、景中蕴含的文化、人性(人情)、生命、历史、自然、故乡、祖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在分析情感意蕴题的答案表述中,必须要出现诸如同情、赞扬、肯定、批判等情感态度关键词,这是与答思想意蕴题最明显的不同点。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狩 猎
阿 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
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合理性。
B.小说略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C.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细微、妥帖,富有动作性。
答案 C
解析 “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分析错误。
2.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③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有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
3.小说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人与人如何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我们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演进,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从狩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兔和猫
鲁迅
住在我们后面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她的孩子们看的。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哗地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只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地看,这却要防的。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地站在小手的圈子里。它们夜里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它们忽而自己掘土了,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只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有一天,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在院子里跳跃了。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我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她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她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她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地见了小白兔的,但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她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一动手,那大的两只便先窜出洞外面。她以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太先前的预料果不错。她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三太太从此便深恨黑猫。
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撒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地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不,它们自己咬。它哪里会给我打呢。”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 因为他们总是在夜里大嚷,嚷到使我睡不着。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地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地想,于是又不由地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①。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释】①青酸:即氰酸钾,一种剧毒的化学品。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着重写白兔,故事围绕着白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情节起伏曲折,令读者不禁因白兔的生死存亡,时而高兴,时而忧虑。
B.《兔和猫》写的虽是动物,但却意蕴深远。看似一个童话故事,实则在影射现实社会,是作者对国民生存问题的深层思考。
C.“母亲”喜爱白兔的同时对黑猫也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对于如此“修善”,“我” 并不认同。
D.三太太发掘旧洞时始终不见白兔的踪影,颇感“凄凉”,这与之后“我”感到“凄凉”原因相同,都是对死去白兔的同情。
5、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6、《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其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火热的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D
5、①使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既能够具体记叙事件,又充分地抒发感情。
③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传神,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6、①替白兔报仇的侠义同情之心。白兔是无辜的弱小,黑猫是残暴的强者。作者同情白兔,想要替它毒死黑猫,甚至不惜违反弱肉强食的法则。
②替弱小者发声的人道主义之心。白兔、鸽子、小狗虽然是幼者、弱者,但同样拥有生存的权利,不能被任意践踏与漠视。作者为弱小者“呐喊”,表现了他尊重生命,关爱弱小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对奴役生命、戕害弱小行为的憎恨之心。无论是以黑猫为代表的欺凌者,还是“将生命造得太滥”的造物主,都成为了作者抗争、仇视的对象。鲁迅憎恨一切滥杀无辜的罪行,尤其是对年轻生命的戕害,展现了他心底的“最柔软”与“最坚硬”。
【解析】
4、本题要求选“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这与之后‘我’感到‘凄凉’原因相同,都是对死去白兔的同情”说法有误。“我”感到“凄凉”原因,一是“曾经有过的灾难被忘却了”,人们很快忘记小兔的死,忘记黑猫的恶,也忘记曾经对黑猫的憎;二是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作者的悲剧意识和感受,这些弱者平凡渺小,生命消逝时悄无声息,这些都透露出卑微生命的悲哀,弱小者面对生命“毁得太滥”的强者,无可奈何又无力自保。
5、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见闻感受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文笔充满童趣和诗意,读来亲切、真实,极富感染力。其次,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等,这些叙述中穿插的抒情议论的内容,能更好的表达情理,深化作品主题。此外,语言上描写小白兔的神态、动作神形兼备。比如,写它们和孩子们玩耍时 “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是安分、和善的小动物。再比如,写白兔对待前来冒犯的鸦鹊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哗地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些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白兔的特点,引起人无限的喜爱。所以,当它们遭到了黑猫的袭击后,必然会引起愤怒和不平,艺术的渲染阐述了主题。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6、首先,这篇小说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这一对白兔“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地站在小手的圈子里”,后来这一对白兔的两个孩子被“可恶的”“一匹大猫”吃掉了。白兔象征着善良、弱小。结合文中语句 “我要替小兔抱不平,……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地想,于是又不由地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分析可知,题干中“火热的心”首先指对白兔同情之心和替白兔报仇的侠义之心。其次,作者因着白兔家族的经历,想到了“膏于鹰吻的”鸽子,被马车轧得快死的小狗,这些弱小的生命“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结合语句“我总觉得凄凉”“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分析可知,这是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也是为其抗争的呐喊,体现其人道主义精神。最后,对那只残害白兔的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黑猫,文章通过三太太的“深恨黑猫”和“我”的“不由地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的内容,展现作者对其的憎恨。还有“将生命造得太滥”的造物主,作者说“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可见造物者也是作者憎恨的对象。而这些内容恰恰反映出作者反抗一切凶暴和残忍的“火热的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阿婆黄鱼面
安谅
阿婆黄鱼面馆开在一条小马路上,与淮海中路挨得近。店堂只有20多平方米,搁着一些方桌和凳子。平常生意还真不错,不仅店堂坐满了人,门口还常常排起一溜等待入座的队伍。
顾客盈门,应该是好事。可是阿婆的小外孙,英文名叫杰克,他觉得不划算,便怂恿阿婆,不如改成茶餐厅或者时兴上海小吃,至少也增加点品种。起先,阿婆耐心解释,她小时候在宁波老家就和她的老外婆学煨黄鱼,黄鱼面就是她的看家活。后来外孙时不时重提,主意一会儿一个,阿婆也就笑而不答。
杰克在一家私企打工,业务正走下坡路,几乎无所事事。闲着也是闲着,他干脆就在阿婆的面馆里鼓捣起几个新的面种。
阿婆并不阻挠,任他“创新”。好几天,新面点少有人问津。一盘算,杰克感觉亏大了——来店者点的几乎都是黄鱼面。他在店门口怔了好久,注视着“阿婆黄鱼面”这块招牌,感觉是店名影响了他推出的新面种。杰克撺掇着要阿婆把店名改成“阿婆面馆”,阿婆一笑,拒绝了。改了就和天下的其他面馆都差不多了,她说。
天有不测风云,阿婆突发高烧住院,不久就过世了。阿婆面馆的黄鱼面,没人能够操持。无奈,杰克就聘了位上海老阿姨帮忙。老阿姨并不擅长做黄鱼面,但可以摆弄出各色浇头面,倒也丰富,杰克也就顺势把阿婆黄鱼面馆去掉了“黄鱼”两字。起先还有些顾客上门,但来客渐稀,门口总是排着的长队不见了。一个月下来,杰克不住地摇头,面馆已是入不敷出。
他把面馆改成了韩国料理。看到一部韩剧红火,便把炸鸡啤酒作为特色主菜隆重推出。出乎意料,韩国料理运营两个多月之后,并没有起色。杰克有点泄气,找了几个年轻玩伴出谋划策,这些玩伴,有的刚留学回来,一合计,共同出资支持杰克把韩国料理改成西餐馆——这儿是繁华的市中心,来来往往的国外游客很多,这生意看来十拿九稳。西餐馆开张,确实热闹了一阵,杰克的同学、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都被发动过来助兴。两三个月的兴旺光景后,熟人消费撑起的西餐馆渐渐门可罗雀。亏损越来越大,几个小伙伴儿扛不住了,纷纷提出撤资。杰克拖着,熬了快半年,退了款,摘了牌,关了门,准备把店堂盘出去。因为要价挺高,店堂很长一段时间出不了手,他便常在店门前的马路上百无聊赖地闲逛。
这天,一对老年夫妇蹒跚走近,打听道:阿婆黄鱼面馆在哪里?老早经常来吃的那家,咋就找不到了?
他吃了一惊,阿婆过世一段时间了,怎么还有人心心念念在找黄鱼面馆。老人家讲,几年前来吃过,这些年身体不好,加上搬家了,一直没能来,但嘴边总咂摸着阿婆黄鱼面的味道。当年的那碗汤啊,鲜得来;鱼肉啊,细腻得来,不会碎,有嚼头。“老太婆讲,这辈子再能吃几次阿婆的黄鱼面,也算心满意足,也了却伊对这条路的念想。”
杰克听罢,眼圈一红,忍住了。思忖之下,回答,过段时间来吧,现在正在店面改造,过段时间,一定能吃到黄鱼面的。
有段时间见不到杰克。一个多月后,杰克回到店堂,还带回来一位老阿婆。他把藏在店堂里的招牌上的“西餐馆”三个字全部铲掉,重新漆上五个大字——阿婆黄鱼面。大锅子买回来,汤头烧起来,蒸腾出一股有点熟悉的味道,惹得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
张罗几天后,阿婆黄鱼面馆回来了。
杰克的同学、朋友被请过来尝鲜,他就问一句话:是不是原来的味道。店门口挂出公告,三天内免费试吃阿婆黄鱼面,每天供应一百碗。试吃期间,宾客盈门。之后,店堂和锅灶再也没有冷下来。食客吃完后纷纷啧嘴称赞,杰克听在耳朵里,他觉得阿婆若还能在这个店堂里,大概会笑得满脸褶子。
慕名者从不同地方赶来,店面显得狭小了。但杰克只经营一个面种,不想去拓宽店堂、吃掉隔壁。原来,之前一个多月,杰克回祖籍宁波了,他找到擅长做黄鱼面的老阿婆,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宁波老阿婆呢,手把手教,直到他那双手,跟外婆一样,能把黄鱼面侍弄得地地道道,汤鲜面滑。
不少人找杰克谈加盟店的事情,都被谢绝了。有人说,杰克太小家子气,做不大生意。
杰克像阿婆一样笑而不答 , 忙着张罗生意去了。
(选自《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2017年9月15日期,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面馆顾客盈门的场面,与后文杰克不断“创新”却门可罗雀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B.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隔壁人家好几次探头探脑等细节,表现了人们对阿婆黄鱼面的认可,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
C.“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具体表现杰克转变的决心和行动,补充交代阿婆黄鱼面得以回归的原因。
D.小说围绕“阿婆黄鱼面”,叙述了杰克由不认可到践行阿婆经营理念、传承传统手艺的故事,看似浅显却充满哲理,引人深思。
8、小说中阿婆和杰克“笑而不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作者把故事的场景始终设定在阿婆黄鱼面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7、B
8、①阿婆“笑而不答”,是因为她体恤和包容外孙,对自己的看家活(黄鱼面)充满自信并坚守传统;②杰克“笑而不答”,是因为他理解了外婆,决心守护亲情,发扬传统。
9、①使故事主线更清晰,情节更集中、紧凑;②让它成为人物冲突的聚焦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借面馆的变化,折射社会生活,对接传统与现代,突出主题。
【解析】
7、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隔壁人家好几次探头探脑等细节……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赏析有误。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的并不是隔壁人家好几次探头探脑等细节,而是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故选B项。
8、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作品形象,归纳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阿婆和杰克“笑而不答”的原因各是什么。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阿婆和杰克的形象,领会作品的主旨。阿婆对自己做黄鱼面的手艺非常自信,她想守住这个面馆,也守住这种手艺,所以对杰克要求将阿婆黄鱼面馆“改成茶餐厅或者时兴上海小吃,至少也增加点品种”的再三请求笑而不答,另一方面,她不直接拒绝外孙,也是对外孙的包容,她体恤外孙的心意。杰克在经历了自己对面馆的各种改变后,终于明白当初外婆为什么非要守着这个黄鱼面馆,守着这个手艺而不愿改变了,懂了外婆的心意后,他也选择了和外婆一样的做法,来守护心底的这份亲情,传承外婆的那种做黄鱼面的手艺,发扬中华传统美食,因此“笑而不答”。(3)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理解作品中形象的作用,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人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把故事的场景始终设定在阿婆黄鱼面馆的用意。考生可以从文章结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达主旨的作用等角度分析。小说阿婆和阿杰的对话是在黄鱼面馆里,阿婆死后,阿杰对黄鱼面馆所做的一系列改变,及最后所做的决定,都是在阿婆的黄鱼面馆里。这样就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全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在同一个地方写人写事,对表现杰克这一形象有利,既能表现其初始阶段的浮躁和各种偿试,到后面对外婆的理解,使杰克的形象比较丰满。对于表现主旨方面,正是面馆里杰克理解了外婆,想法才得以转变,最后决定继续开外婆的黄鱼面馆,传承黄鱼面手艺。表现了传统文化,传统手艺有时是在与现代的冲突中得以传承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