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五年级语文下册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交流平台
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读到《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读一读上面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你都了解了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课文回顾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第1课《古诗三首》都是运用想象来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回顾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课文回顾
读第2课《祖父的园子》时,从课文对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课文回顾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读到第3课《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怀乡之情。
课文回顾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课文回顾
读第4课《梅花魂》,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外祖父赞美梅花精神的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仿,照样子说一说。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用排比的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蚯蚓、蝙蝠害怕光,富有童趣。
(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用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练一练,学运用。
从“忙、冷、吵、静、快、辣”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以“冷”这种情景为例,要求:有三个相同的句式,要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_____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
2.想一想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手法仿写第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之下,__________,无论如何比不上__ 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游子吟
唐 孟郊
“游子”是指出门在外远游的人,游子吟是指出门在外的游子有感而发写下的感叹。这首诗写的是长年出门在外的孟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日积月累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日积月累
古诗大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