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北冥( ) 迁徙( ) 嘉肴( ) 槽枥( )
骈死( ) 布衾( ) 大庇( ) 两鬓( )
2.默写古诗文名句。(6分)
(1)野马也,尘埃也, 。(《北冥有鱼》)
(2)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 嘉肴》)
(3)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 易(卖炭翁》)
(5)俄项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食或尽票-石。(韩愈<马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衡阳市将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能说会道的林字同学参赛。
B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C.湖南龙舟赛拉开了战幕,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湘江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D.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地制宜,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4.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如下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5 分)
(])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3 分)
请说说你对这幅画的主题的理解。(2 分)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48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 回答问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喀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彩
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 分)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
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个字2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 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执策而临之
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 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造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日:“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日:“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 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分)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8分)
扁担的一生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高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福....人在土比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搬,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給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搬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象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緩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扇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髓的水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桃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很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桃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祥。虽偶有磕磕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 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幕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域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过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1l.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2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二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1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2分)
上好的木材→( ) →渐弯的扁担→( )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 ,有何表达效果? (3分)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独。(5分)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C14 分)
要快也要慢
①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
②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快则快矣,得到的却是苦果子。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后悲无穷。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不可“拔苗助长”一类的古调,这是人类珍贵的经验之谈。
④就人的幸福感而言,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的。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慢节奏的调剂,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蓠下”和“闲庭信步”的情致,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快节奏所击例。“闪婚”“闪恋”快则快矣,然而,也因尝不到婚恋过程的美妙情趣,而导致了不少人“闪离”的恶果。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许多驾车人视而不见,疾驶而过,管理者特意在路上插上一个劝告牌:“慢慢走,欣赏呵!”朱光潜先生在谈到人生的情趣时,特举此例,说人生艺术化,就得“慢慢走,欣赏呵!”我国有一首老歌也这样唱:“马儿呵,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
⑤)针对近些年来一味求快带来的 负面影响,不少人又怀念起慢味,认为不要急吼吼地度过有限的人生,于是,慢文化之风开始兴起。“慢餐”“慢递”“慢游”“慢照”一类的活动渐次多了起来。北京出现了“慢递”专业店。国际上有了“慢餐协会”,他们声称,慢餐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裏换着的人们放慢脚步”。近日还传出消息,全球已经有24个国家135个城市获得“慢城”称号,我国江苏省高淳县有望于近期召开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授予“慢城”称号。所谓“慢域”主要是走“生态立城”之路。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环保”概念。“慢”,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⑥由此可见,要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 价值。快节奏的霹雳舞与慢节奏的太极拳,各有各的美。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不弃慢,慢不鄙快,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维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③~⑤段依次从(1) ;(2) _两个方面来论述的。(6 分)
17.第④段有两句“慢慢走,欣赏呵!”,含义有同有异.请简要闸述。
(3分)
18.下面一段文字应该放在第几段之后?请阐述理由。(5分)
不过,要快,却不能把快绝对化,不能抹杀慢。快与慢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一方,也就没有了另一方。快与慢都受着条件的制约,应按照张地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三、综合性学习与探究(5分)
19. 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承习俗.
(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 ) (1分)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
D.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收集了-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2 分)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活动二:学对联
(3)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 “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
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2分)
你认为下面五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四、作文练笔与展示(50分)
20.请以“有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答案与解析
l.míng xǐ yáo cáo pián qīn, bì bìn
2. (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教然后知困
(3)安得广厦千万间 (4)心忧炭贱愿天寒
(5)秋天漠漠向昏黑 (6)马之千里者
3.B
4.(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提名和丰子恺的署名。
(2)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答案不唯一 ,言之成理即可)
5. 凄凉地, 弃置身
6.“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人生活。”)(意对即可)
7.(1)同“饲”,喂 (2)用马鞭驱赶 (3)通晓(知道 明白、懂得) (4)面对
8.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 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9. (1)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2)我本来就怀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10.示例: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实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11.B A
12. 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
13.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体戚相关的一员,抒发了对扁担对既往岁月的无限怀念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14. 表达了对大伯不能与时俱进,还固守着旧有的生活式。希望能用一根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精神的钦佩与惋惜之情。
15. 示例:扁担是农人的希望,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扁担也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它的一生也反映了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E,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16.要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价值、让快慢正确结合起来康 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一昧求快 会带来负面影响。慢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
17.共同点:都主张慢生活。
不同点:前者意为放慢脚步,欣赏公路旁的景物:后者意为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种慢生活的人生心态。(或:前者侧重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景;后者侧重于对生活中的美好的细细享受与品味)。
18.放在第②段后。第①②段写“快”生活的社会状态和其产生的必然性;第③段写求“快”的负面影响;本段文字提出辩证对待生活,是第①.②段与第③段间的过渡。
(1)C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莫少一人。
(3)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20. 略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