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克和千克的认识和计算沪教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克和千克的认识和计算沪教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15 12:33:27

文档简介

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沪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45—4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表示物体的常用重量单位:克(g)、千克(kg)
2、通过体验活动初步感知1克与1千克的量感,初步产生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升估测能力
3、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000克=1千克
教学重点:
认识表示物体的常用重量单位:克(g)、千克(kg)
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1克与1千克的量感,初步产生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升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1、重量单位克的认识
1、掂一掂
每位学生被分发到一枚2分的硬币,闭上眼睛,请用手掂一掂,你想说什么?
——他很轻很轻
板书:轻
究竟有多轻?分量是多少?你怎么知道?
——可以用秤来称
——介绍一下你认识的秤
简单展示天平秤,我们可以天平秤来称这样很轻的东西
——你手上很轻很轻的感觉,就是1克,1克就是这枚硬币的重量
我们用“克”来表示这枚硬币的重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这个重量单位。
板书:重量单位:克
——我们可以说,这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
——再闭上眼睛掂一掂,齐说,这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它是国际单位,克也可以用小写字母g来表示。
2、合起来,掂一掂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口令,来掂一掂
把你手中的硬币交给你的同桌,掂一掂,再交换,重量是多少?
——2克
前后四人在一起,把你手中的硬币交给一位同学,此时你手中的硬币有多重?
——4克
3、猜一猜
课件演示:
10枚2分硬币为1叠,有多重?
——10克
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一叠10枚的硬币,一小组为单位传下去掂一掂。
课件展示抢答:3叠:30克,4叠40克,10叠100克,3叠半35克
课件展示天秤:
一边为一块橡皮,一边为2叠硬币,橡皮有多重?为什么?
——天秤已经平衡了,说明左边的和右边的东西是一样重的,所以右边的20枚2分硬币20克就是橡皮的重量。
——在自己的文具盒中,找到一块橡皮也来掂一掂感受一下大约20克。
4、找一找,掂一掂
请你先找到物品,闭上眼睛在心中估计一下他的重量,完毕了把眼睛睁开,然后看看老师的答案
——尺子15克
,文具盒250克,数学书450克,数学练习册200克,铅笔20克
5、克的认识小应用
桌面上的东西一共多重?再加一块橡皮多重?
——980克,1000克
哇!1000克可不是一个小份量啊!
2、迁移知识,感知千克
1、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是1000克的?
——2袋500克的盐,1大袋1000克的糖,一袋麦片也是1000克,这些东西的重量都是1000克,他们的重量是一样的
每组将自己手中的1000克的物品传下去掂一掂,你想说什么?
——1000克的东西比较的重
2袋呢?5袋呢?7袋呢?
——板书并让学生书空:2000克,5000克,7000克
板书:重
2、克到千克
课件展示:这些东西都是1000克,1000克里面有1000个克,每个2分硬币是1克的话,那么1000克里面就有这样的1000枚硬币!老师觉得这样表示太麻烦了。
课件展示:我们可以把1000个克,变成1个千克
——板演:1000克=1千克,千克也是重量单位,也可以用英文字母kg表示。
那么之前写的2000克,5000克,7000克,也就可以简略写了
——书空:2千克,5千克,7千克
3、千克的感觉
刚刚你掂了这些1千克的物品,跟刚刚掂的1克硬币有差别吗?你想说什么?
——单位是克的东西都比较轻,单位是千克的东西都比较重
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千克表示
——书包8千克,桌子12千克,椅子4千克,小朋友30千克,李老师50千克
(拎一拎)
3、克与千克进率及换算
1、克与千克都是重量单位,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呢?
——指着板书,较轻的东西用克,较重的东西用千克
练习纸:填单位
2、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你知道吗?
——1000克=1千克,满了1000个1克,就可以变成1个千克,相反的1个千克也可以变成1000个克
练习纸:单位换算
3、比大小
4、判断题
5.、练习纸:克千克的计算
4、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一样重吗?
老师的建议:
1.强调明快,注意节奏
本堂课为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的概念灌输课程,并无任何前知铺垫和帮助,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动手实践和思维碰撞来体悟克和千克的数学概念并掌握量感,对于认知水平处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与此同时,另一教学困难为比较前一单元的数与代数的学习更为抽象,更难描述。所以,为了整堂课的效率和整肃纪律,必须在课程的一开始将课堂的速度带起来。设计题包式的口算题,带动全班学生口脑并用。为之后的教学活动的带入一个有序的节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堂课中,操作活动、习题的讲解、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是需要强调的。基本上课堂中的每一处都是需要强调的,需要快节奏的。那么处处是重点,也就变得处处不是重点了。课中的难点,思维上的误区如何突破?所以在此时,除了要注意整堂课的整体节奏的明快,为了突出重点中的重点,可以适当在此处放慢节奏,放轻语音语调,那快中的停顿有助于学生身体的休息和放松,更有助于大脑的思考细细斟酌。
2.突破难点,适时徘徊
每堂课都有需要突破的重点,更有需要突破的难点。在难点来来领时是否是要强调强调再强调?并非是这样的,要在解决难点的时候,特地停顿下来,把速度带慢下来。让学生脑海里有空间,双手间有时间来思考问题,解决理解上的误区,给孩子营造一种闹中取静的学习分析。此外,更在学生理解了难点之后,按照各班学生的特点和理解情况,再随机地出题,亦或是设置场景来训练对类似难点的理解能力。适当的攻克、徘徊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新回路。难点的突破也是课堂中重要的,有价值的过程。
3.数学书上的题目要及时批阅
数学注重的通过练习来今天思维的训练。对习题的训练非常重要。对于习题层次的安排,完成方式方法的选择,完成时间长短的拿捏,都无疑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不仅如此,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对于老师的授课和讲解的侧重是一种宝贵资源。
我的反思:
1.张弛有度,细微处体会重点
上数学课需要紧张的快节奏,学生被一道道习题在复习、练习阶段绷的很紧。但是常常会发现,有时候教师想把速度提起来,但是却有些力不从心,学生反应慢,速度更不上,思维度低,更有甚者在发呆休息。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我做出了相应的反省:首先,学生在新知的掌握上不充分,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做题的时候思维量小,思考层次较肤浅;其实,学生在课中一直处于快速的紧张状态,无论是身体还是心里都没有得到该有的休息释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要那在课中注重张弛有度,注重身心结合。课中设置一些游戏的环节,例如“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身体放松之余,进入重点知识的思考。
2.难点徘徊,伯仲间体会思维顿点
本课较难的克与千克之间单位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感知到1000中的“000”可以转换为字中的“千”,除了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1000克=1千克和做练习纸上的小练习来发现单位之间的差别之外。课中对于该重点的突破实践不够充分到位。应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在黑板上随机出几道题目,让学生书空跟着一起来完成。视学生练习的程度,做一定量的训练。不必拘泥于形式。要随机应变。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2.?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3.?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2分硬币、500克的糖两袋、各种重量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并知道了要确切地了解物品的重量,可以借助工具——秤。
(出示各种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天平,磅秤……)
2、超市情景图
师:前几天,老师到超市去购物,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重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克与千克的认识)在国际上克一般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二、认识“克”和“千克”
(一)认识“克”
1、感知“1克”
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请大家像我这样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师示范:掂一掂2分硬币)
(1)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
师:(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只是说有那么重吗)我们发现同学们在猜的时候都选择了“克”这个单位,因为一枚2分硬币实在是很轻,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2)称一称:如果要选一种秤来称一下,你会选哪种秤?(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价)
视频演示:先盘秤,后天平秤。
【视频讲解:这是一枚2分硬币,我们先把它放到电子秤上,发现由于硬币太轻,电子秤无法显示重量,这时我们应该选择更加精密的秤——天平秤。天平秤底下的游码可以称出10克重量的物体,游码往右拨一格表示多1克,当游码拨到0,两边盘子都空着时,中间指针正好指着红线,表示两边平衡一样重。我们把2分硬币放入左盘,发现指针向左边倾斜,表示左边比较重,再往右拨动游码,当把游码拨到1克的位置时,发现中间指针回到了红线处,这就表示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就是1克。】
师:这个2分硬币的重量就是1克。板书:1克(g)
1克的物体太轻了,当称这样轻的物体的重量时,我们需要选择比较精密的秤——天平秤。
(3)掂一掂:想不想再感觉一下这1克物体的重量?再掂一掂。
2、估计1克重的物体
(1)1克的重量,你感受到了吗?你能不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学具中找一找,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你找到的物体,掂一掂,估计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也是1克重?(学具:小正方体若干,回形针若干;橡皮1块等)
(2)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大家找的都是小正方体、回形针等这些比较轻的物体。课前老师已经把这几样物体称了一称,2个小正方体大约重1克,2枚回形针也大约重1克。
3、感知“几克”
(1)我们已经知道:1个2分硬币重1克,那么2个2分硬币重几克?5个2分硬币呢?你们能从学具盒里找出表示10克重量的物体吗?(10个2分硬币)
让我们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0克到底有多重。
(2)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几克了。老师这里有一包咖啡,重40克,猜猜看,我是怎么一下就知道它的重量的?
真聪明,是的,为了方便顾客购买,超市里很多商品上一般都标明了它的重量。瞧,这包咖啡上面就写着40克。40克到底有多重呢?你们能在身边找到重40克的物体吗?请小组里合作一下,看看每组能不能找出40克重量的物体?(40个2分硬币)轮流掂一掂。
(3)我这里还有一些别的物体的照片,你能从图片上面读出它们的重量吗?
①读一读:
100克
80克
50克
500克
掂一掂:一袋糖的重量,让学生说说感受(比较重)
②老师还用不同的秤称了一些物品?全班集体读出重量。
师:为什么以克为单位?(秤上面标着“g”)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重176克,感受一下(比一袋白糖轻)
(评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的表现在“活动一”中给自己画笑脸评价)
(二)认识“千克”
1、感知“1千克”
(1)算一算:刚才我们已经知道1袋糖重500克,那两袋糖重多少克,你能计算吗?个别汇报:500+500=1000(克)所以两袋糖的重量就是1000克。
(2)称一称:现在要称两袋糖的重量,你会选哪种秤?(电子秤、盘秤、弹簧秤等)
师(出示弹簧秤):这是一把弹簧秤,它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最大刻度是10KG(媒体),表示限重10千克。把两袋糖装在袋子里,挂在弹簧秤的钩子上,观察看指针对着几,对着1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kg)。
(3)拎一拎:把这两包糖装在袋子里,轮流拎一拎,仔细感觉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师:拎过了1千克重的物体,你觉得1千克怎样,有什么感觉?(比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为单位。)
2、“克”和“千克”的关系
(1)算一算我们得到两袋糖重1000克,弹簧秤称出两袋糖重1千克,所以:
1000克=1千克(板书)
两袋糖的重量分别能用这两种方法来表示。
(2)怎样读它们比较好呢?(全班齐读)
(3)那么,1千克如果用2分硬币表示,需要多少个?
3、估计1千克重的物体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千克大约有多重了,刚才我们也从图片里知道了一盒酸奶约重100克,那么如果要用酸奶的重量来表示1千克,需要几盒呢?那如果用重约50克的蜜饯来表示1千克,需要几罐呢?
(2)你们真聪明!那一本数学书的重量是176克,如果要用数学书的重量来表示1千克,猜一猜,大约需要几本数学书呢?(个别回答)
(3)师验证:教师用弹簧秤示范大约是6本。
(评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的表现在“活动二”中给自己画笑脸评价)
4、了解几千克重的物体
老师事先还称了一下别的物品,大家一起来看看照片,读出重量。
2kg
3kg
师:为什么以千克为单位?(秤上面标着“kg”)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克与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也知道了它们的关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练习
1、学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了,你能根据实际情况给这些物体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吗?
  (1)一支钢笔重35


  (2)一张书桌重10


  (3)一个足球重350(

  (4)一个鸡蛋重65


(5)一箱鸡蛋重15


学生集体出手势,“1”表示克,“2”表示千克。
2、小丁丁写了一篇日记,老师看了哈哈大笑,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4月18日
星期一

今天是我10岁生日,一大早我测量了一下,发现自己身高138厘米,体重30克,比去年高了,也重了。早饭我吃了一碗面条和一个重65千克的鸡蛋,到了学校,小胖送给我一支重7克的铅笔,小巧送给我一袋重1000千克的果冻,收到这些生日礼物,我真开心啊!(全班反馈)
(评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的表现在“练一练”中给自己画笑脸评价)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那么生活中我们遇到比较轻的物体时,就用克做单位,如果是比较重的物体,就用千克做单位。
3、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师:刚才1000克的果冻,还可以怎么表示它的重量?(1千克)
1千克=(
)克
2千克=(
)克
5千克=(
)克
(1千克=1000克,2千克有2个1000克是2000克。)
3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
(1000克=1千克,3000克有3个1000克是3千克。)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评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一节课的表现在“我学得真棒!”中给自己画笑脸评价)
五、独立练习
师:看来你们都已经认识了克与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了,也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那让我们来一起完成最后一个挑战吧!
1、选一选(克或千克)
(1)
一大瓶雪碧重2
(
)
(2)
一杯水约重400
(
)
(3)
一本书约重200
(
)
(4)
一袋大米重10
(
)
2、填一填:
2千克=(
)克
8000克=(
)千克

)kg
=
5000
g

)g=
7
kg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g
kg
1000克=1千克
PAGE
2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学科
数学
课题:克与千克的计算
课时:1
教学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量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关系:1kg=1000g。初步学会用已知重量的物品估计未知重量的物品的重量。二.制定依据:1.
教材分析:
教材把克与千克的认识和计算安排在轻与重的后面,是因为在感知轻重后会有一个对具体轻重衡量方法有一个需求。因为要和前一节课有一个连贯性,所以这节课的开头放入了间接比较的内容。从每次都要间接比较感到很麻烦,来引入人们对于重量的统一标准制定。在认识克的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包装上有净含量的物品,提醒学生生活中很多物品包装上就有重量信息。然后再出示需要称的散装物品,从介绍各种秤到感受一些常用物品的重量。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重量和生活中的实物建立联系,同时也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已知重量的物体来估计未知重量物体的能力。而秤的使用我并没有在这节课上强调,也没有把实体的秤带入课堂。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建立重量的量感才是最重要的。2.
实际情况:
由于生活经验的累积,很多小朋友已经对于重量的单位有所知道:比如克、千克、斤、公斤等。但是他们的认知大都只停留在知道,而并不清楚到底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对于这些重量单位的量感并无接触。因此这节课重在让学生建立具体重量的量感。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有向开放二、互动生成三.重组推进四.拓展延伸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朋友已经知道物体是有轻有重的,并且学会了一些方法来比轻重对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研究。2.
老师课前用天平称了一个夹子,它的重量大约相当于6个小圆片。还称了一块橡皮,它的重量大约相当于4个小正方体。你能直接比较出一块橡皮和一个小夹子的重量吗?不行的话怎么办呢?3.
请看!现在能比较了吗?
老师还称了一枚回形针,你能比出这三样物品的重量?
如果我还想再加入第4样、第5样、第6样物品,每次都要用小圆片称一称才能比较的话你觉得怎么样?
是啊,太麻烦了!因此,人们就制定了一些测量重量的标准,也就有了一些重量单位(板书),小朋友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重量单位?4.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些重量单位。老师这里有一盒薯片,你能知道这薯片的重量吗?这里还有一袋散装的米,老师每顿饭大概就吃这些大米,你能有办法知道这袋米大概多重吗?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秤来称物体的重量。你知道哪些秤?
(ppt展示)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哪些秤。老师事先就用电子秤称过这袋大米了,它的重量有人会读吗?
这就是一台以克做计量单位的电子秤。“克”是一个计量重量的单位,我们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想感受一下吗?
感觉怎么样?1克确实非常轻,你记住1克的感觉了吗?篮子里还有一些物品也重1克,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找到了吗?
怎么找到的?说说方法!篮子里还有一些其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想试着找一找或者估计一下它的重量吗?
盛老师一顿饭吃100g大米,多少个2分硬币才有这么重?午饭和晚饭,2个100g有多重?数学书和练习本夹起来就是200g体育老师一顿饭吃250g大米,请小朋友感受一下小朋友的新华字典就大约重250g跟妈妈去买过菜吗?妈妈会怎么问?一斤就是500g2个500g就是?1000g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千克也可以用字母kg表示。1kg有多重吗?想感受一下吗?感觉怎么样?跟刚才的1克比起来怎么样?很重!那得有多少个1克的硬币才有1kg的大米这么重呀?1000个1克就是1千克。可以用等号来连接。一起来读一读生活中这些物品也大约重1kg1kg大概是几把三折伞?几个橙子?几支圆珠笔呢?请小朋友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会用千克作单位呢?你怎么不说学习用品呢?原来很轻的物品我们用g计量比较合适,而比较重的用kg计量比较合适。我们身边的课桌大约重10kg,椅子大约重4kg,而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大约重20-30kg。请小朋友感受一下这些适合用千克计量的物体质量。老师这里有每袋3kg的大米,请我们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这是两个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我们分别感受了1g和1kg分别有多重。在生活中,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来计量,而较重的物体我们用千克来计量。练习:一支铅笔大约重5(
)饮水机上的一桶水大约重10(
)一盒粉笔大约重200(
)教室里的讲台大约重80(
)2.
回形针、西瓜、语文书、电冰箱????
4千克、50千克、300克、1克、
4000克3.
一粒米七担水4.
有什么收获?
(小组交流)
(说一说)生:都换成小圆片(小正方体)克、千克、斤、两等可以看包装上的信息(可以用秤称一下)用秤称一称交流这袋米重100克(多人读)生:1克很轻生:找一找(交流汇报)生:有点重(不重)生:差不多也是1千克(其他答案皆可)同桌商量生:交流填上合适单位连一连
与上一节课的内容建立联系让学生展露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调查结果,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用以后生活经验说说物品包装上的净含量。通过多次感受1g来建立量感感受1kg的重量
反思重建
PAGE

页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克与千克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沪教版p45-47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测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知道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
1、
通过掂一掂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1、
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高估测轻重的意识和能力;在互动交流中,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构建以经验实物为标准参照量,会运用标准参照量估测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1、知道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2、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3、构建以经验实物为标准参照量,会运用标准参照量估测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提前进行团队意识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机动):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今天的教室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引出:小组活动的时候要遵守规则。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生:克、千克
师: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生:表示物体的轻重。
板书:(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
师:你在哪里见过克与千克?生:包装上。
课件出示三幅图,师:这三种物品分别重多少呢?
生:砂糖一包重500克。豆油一桶重5千克。精制盐一袋重500克。
师:你怎么知道精制盐一袋重500克?
生:因为g就是克。
(师:也就是说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那千克就可以用字母kg表示)
板书:g
kg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测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不少,克、千克是表示轻重的单位。那要测物体有多重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秤
课件出示(这是电子秤,我们生活中可少不了它。)介绍秤
师: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我们可以借助秤来称一称。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今天,老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许多东西。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些小组活动,所以,大家必须?(遵守规则)
1、认识感知1克,建立1克的量感。
(1)猜一猜手里重1克的东西是什么感觉?
(2)掂一掂2分硬币,再次交流对1克的感觉。
小朋友们说的,都是你们猜想的,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1克。
要求:小组长分配好,把硬币放在组员的桌前。
评价:有的小组一动不动,他们非常清楚程老师的要求哦~
师:现在请拿起你手中的2分硬币,像程老师这样把硬币放在手心里,不动。现在,闭上眼,轻轻地掂一掂,很安静,因为你们在感受2分硬币的重量。现在来说说你的感觉。
小结:刚才大家掂了一枚2分硬币,其实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记住刚才1克的感觉了吗?
(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根橡皮筋、2粒黄豆、2个回形针、一粒花生......)
师: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重1克的东西,这就留给大家课后去寻找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先猜测1克大约有多重,再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加深其对1克的认识,初步建立1克的量感。】
2、感知10克、100克、500克
(1)感知10克
板书:10克
找一找盒子里大约重10克的物品,你怎么判断它是10克?说说你的想法?
组长分配一人一份,掂一掂,说说你的感觉。
(2)感知100克
板书:100克
找一找并掂一掂盒子里大约重100克的物品,说感受。
师:掂之前你怎么知道这个物品是100g呢?
生:看包装上的标注。
现在请大家轮流掂一掂100克的物品,开始。
(邀请两组上台,举起手中100克的物品。)
问:同样是100克的物品,你们感觉怎么样?(用肢体提示学生)
你有什么想说的?物体的重量和它的大小无关。
(3)感知500克
板书:500克
掂一掂500克的砂糖组内互相说感受。
师:如果把500g的砂糖一直掂下去,你的手会有什么感觉呢?
小结:确实,如果一直掂下去,一定会觉得非常累非常酸。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找一找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从而丰富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3、探究克和千克的关系。
(1)(出示字典图片)在矛盾中探究克与千克的关系
老师有一本好大的字典,可是它身上没有写它的重量怎么办呢?用秤
老师准备了两个秤,你看,我准备把这一本字典称两次!
师:从秤上,你能读出这本字典有多重?你为什么不说0g呢?
师:同样一本字典,怎么会称出来不一样呢?
生:不是的,1000g=1kg
谁听懂了?再说一遍!
小结:1000克=1千克
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000g=1kg
板书:1000克=1千克
1000g=1kg
(2)延伸:2千克=(
)克
4、认识感知1千克,建立1千克的量感。
(1)想一想:它相当于几包这样的盐,几块这样的巧克力?几个2分硬币呢?
(2)闭眼想象一下:1千克会有多重?
如果左手拿1克,右手拿1千克,会有什么感觉?
(3)小组再次合作,掂一掂1克与1千克的物品。
说一说你的感觉
【设计意图:在认识并感知了1克与1千克后,通过想象再体验1克与1千克的差距,加深学生对1克和1千克的量感。】
5、回顾小结。
刚才我们感受的那么多重量,你学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①克②千克)
(手势表示,或者让小朋友回答。让学生在脑中联想,例如:2g就是2个硬币。)
一袋苹果约重2(

小胖约重30(

一罐乐事薯片约重85(

一本数学书约重160(

一只足球约重350(

2张100元人民币约重1(

2、判断题
(1)一只西瓜约重3克。(
)追问:只要怎么改就对了?
一只西瓜约重3千克。(

(2)一块橡皮约重15千克。(
)追问:只要怎么改就对了?
一块橡皮约重15克。(

(3)小巧约重25千克。(

(3)一个文具盒约重5克。(

一个文具盒约重5千克。(
)追问:改成这样,就对了吧?
3、连一连
看到这么题目,你准备怎么解决?
先找最重的和最轻的。
25千克
130克
560克
5千克
4、填空
(1)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1000个2分钱币约重(
)。
(2)1袋精盐重500克,(
)袋精盐正好是2千克。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用本课中构建的标准参照量来判断并进行估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总结收获。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自然界中的克与千克吧~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
g
kg
1克
10克
1千

=
1000

100克
1
kg
=
1000
g
500克
跟进练习:
1、在(
)中填入合适的单位
(1)铅笔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2、填空
(1)8千克=(
)克
10千克=(
)克
7000克=(
)千克
1千克500克=(
)克
9050克=(
)千克(
)克
(2)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
)称。
(3)一支粉笔重4克,8支这样的粉笔重(
)克。
(4)100克里面有(
)个10克,1000克里面有(
)个1克。
(5)一个鸡蛋大约重50(
),(
)个鸡蛋大约重1000克。
(6)写出生活中用“克”作单位的两种物品:(
)、(
)。
(7)一瓶果酱连瓶重1千克,果酱净重900克,瓶重(
)。
(8)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2900克
3千克
990克
3100克
9999克
1001千克
3、在○里填上“>”、“<”、或“=”。
5000克○6千克
1千克○998克
8千克○8010克
5000克○5千克
430克○4千克
3500克○3千克
+
400克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背景
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一些关于克与千克的内容。例如:知道包装袋上的重量。知道可以用秤来测量物体的重量。但对于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模糊,没有这些重量的感知和感觉。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活动中深刻体会生活中常见的重量,了解和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的制定
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测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2、
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关系:1kg=1000g
3、
能进行简单的质量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2、
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关系:1kg=1000g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3、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想象、猜测、判断来获得体验;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建立克与千克的量感。
本节课开始从谈话引入,与学生交流知道我们经常可以在物品的外包装袋上看到克或千克,并知道所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字母表示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
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感知并建立克、千克的量感,主要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找一找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首先,在感知1克的时候,先让学生猜1克大约有多重(让学生能说出自己真实最初的生活经验),再介绍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然后闭眼静心掂一掂体会1克的重量,通过学生猜测和实际体验比较,加深学生对1克的认识。当学生对1克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让学生再来举例并找一找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更进一步加深对1克的感知,从而形成直接的感性的认知。在认识了“1克”之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感知10克、100克、500克。
在有了基础重量概念的前提下,开始探究克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观察同一本字典在两个单位不同的盘秤上的称重过程,交流得出原来它们是单位不同,但表示的重量是相等的,也就是1000克=1千克。
知道1千克与1克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感受1千克。与之前相同的是,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掂一掂等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体验。然后再重新体验1千克和1克的重量,加深学生对1克和1千克的量感。
4、练习设计说明
练习设计部分主要是巩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练习。在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量感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与此同时也巩固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判断题及练一练,主要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用本课建立的1克、1千克的量感来判断并进行估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
低年级学生喜欢探究,喜欢活动形式接受知识,我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把数学课设计成“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
用口交流
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让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
、弹簧秤
、盐等。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教师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味精。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包味精重50克,50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
  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