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6 08: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非洲
美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与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非洲
东非
西非
阿克苏姆
摩加迪沙
加纳、马里、桑海
南非
津巴布韦
美洲
中美
南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本课结构图
北非
南非
中非
东非
西非
一、古代非洲文明
北非与亚欧大陆联系紧密。古代埃及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外主要与西亚和欧洲发生联系,文明扩张的方向主要是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亚述帝国以来,波斯、马其顿、罗马和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地区。北非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非洲班图人
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班图人的语言属于班图语系。
分布在赤道东非洲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约有1.3亿人,49个民族。班图人是班图尼格罗人的简称,非洲南半部说班图语系诸语言的各族人民的统称,原住尼罗河上游,后逐步向南散布,并吸收了部分原居住在热带森林地区的俾格米人,现包括芳人、杜阿拉人、巴尼亚卢旺达人、布隆迪人、吉库尤人、巴干达人、尼奥罗人等共8000多万人(1967),各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班图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少数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和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刚果班图、中央班图和东北班图多按母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其余则按父系。
班图人的生产
班图人的生产方式被历史学家认定为混合农业,包括农业、牧业和金属冶炼业。班图人的农业耕作采取轮休方式,农业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主要的农作物是高粱,还种植谷米、南瓜、葫芦和烟草。狩猎在班图社会长期存在,为他们提供肉食和做衣服的兽皮。在班图人中,已出现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工。掌握了冶炼技术,炼铁已经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铁匠享有特殊地位。在班图人中,铁器主要用于生产,铜制品则用于装饰。班图人也会制作食盐。
班图人原来住在赤道以北喀麦隆高原,公元初由于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开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迁徙。由于班图人的迁徙,迫使原来住在这里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则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图人的迁徙,大体分为三支。向东迁徙的班图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另一部分,于11世纪到达东非沿海地区,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后来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迁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于西非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来,占据了北起刚果河以北和喀麦隆南部,南至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北部的辽阔地区。中间的一支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班图人的大迁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大迁徙导致民族大融合,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图人与外部接触较多,便利吸收先进文化,先后形成了一些文明国家,重要的有刚果和津巴布韦。
班图人大迁徙
班图人建立一系列奴隶制国家
1.东非国家
阿克苏姆王国也被称为阿克苏姆帝国,它是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的一个贸易国家 ,首都为阿克苏姆城,它存在于约公元100–940年。
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大片地区。
它从公元前第四世纪的铁器时代至公元一世纪之间由于非洲之角重要的战略位置,它成为限制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
阿克苏姆王国在库什王国(麦罗埃时期)衰落后建立了霸权,并且定期进入阿拉伯半岛干涉政治。
埃扎那王(公元320–360)统治之下,阿克苏姆信奉基督教。阿克苏姆帝国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
公元 7世纪后由于阿拉伯人的进攻而逐渐衰亡。
阿克苏姆文明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特征:阿克苏姆文明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性文明,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衰相始终。
原因: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正是在各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东非国家
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现为索马里的首都名称)等。
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农业:园艺业为主(种植瓜果蔬菜)
外贸: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人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城市: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
2.西非国家
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加纳帝国,或称加纳王国,其前身为西元300年前后建立的古加纳王国,在塞内加尔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间。约720年,西苏丹索宁克建立加纳帝国。到1076年,穆拉比特王国攻陷加纳的首都昆比,逼迫当地人民改信伊斯兰教。此后加纳帝国开始衰微,于1240年被马里帝国吞并。加纳帝国统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区。因为一度垄断了西非的黄金交易(后来被马里帝国取代),日常生活又几乎都与黄金有关,加纳帝国又被称为黄金国度。帝国以商业为基础,将其权力范围向外扩展,向北控制食盐进口,向南控制黄金买卖。帝国岁入的大部分都来自对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买卖的征税。
加纳
马里帝国(Mali Empire),又名曼丁戈帝国(Manding Empire)或曼迪联邦(Manden Kurufa),是西非中世纪时的一个强大伊斯兰教帝国,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广阔内陆中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兰文化与财富中心之一。
马里帝国兴起于13世纪上半叶,17世纪初灭亡,据阿拉伯文献记载,其全盛时期的版图,南起热带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东达豪萨人居住地区。首都为尼亚尼。
1611年,马里末代皇帝马马杜三世在尼日尔河和巴尼河之间被班巴拉人打败,出走到康加巴,帝国告终
马里帝国的居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玉蜀黍、高粱、水稻、棉花,并发展起渔业和养牛业。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行业,有铁木制造业、皮革制造业等,一些城市还发展起纺织业和裁缝作坊。
马里帝国盛产黄金,并控制着西苏丹广大的贸易网,特别是南方产金地区通往北非的贸易,国王垄断着重要物资如马匹和金属等的进口,并从中积累了巨额财富。国内外贸易已从以物易物,发展到以玛瑙、贝为货币的阶段。
廷巴克图不仅是经济中心,而且是著名的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
世系
马里帝国
桑海帝国(Empire of Songhai),西非一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7世纪时桑海人在登迪建立小王国,后迁至加奥,先后臣属于加纳帝国和马里帝国,逐渐皈依伊斯兰教。
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即位后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
桑海最盛时期领土西至大西洋,东至豪萨人区域,北至摩洛哥南境。
桑尼·阿里死后国家陷入内乱,1590年,摩洛哥军队入侵,占领加奥、廷巴克图等地,桑海帝国瓦解。
桑海帝国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
3.南非国家
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
该建筑群大约始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以此为中心曾先后间建立过一些班图人的王国。后经多次重建或扩建,于14、15世纪达到鼎盛。
观点2: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第313页
材料二:P32——《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探究与拓展
材料三: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非洲,成为阿克苏姆王国国教。
材料一:观点1:“可能在将来会有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目前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特雷沃尔·罗珀(1963年)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二者观点?若同意观点1,阅读材料二,分析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
若同意观点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
1. 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同意观点1(非洲文明是封闭的):
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综上,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同意观点2(非洲文明是开放的):
外部联系: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1324年,曼萨·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圣。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综上,非洲文明是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域
国家
时间
特征
东非






西非



南非


小结
阿克苏姆
摩加迪沙等
加纳、马里桑海
大津巴布韦
10—15世纪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信仰基督教;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
8—15世纪
广泛使用奴隶劳动;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城市文化繁荣;中央集权;对外贸易发达;鼓励文化发展
11世纪末建立,
14-15世纪鼎盛时期
石头城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古非内部、古非与世界)
二、古代美洲文明
▲ 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印第安人是对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当高的古代文明。他们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建造了高大的神庙,留下了在今天难以解释的文字,形成一种独特的印第安文明。
1
近代世界是近东和远东各民族的后继者,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后继者。我们从每个民族,从所有民族,都曾接受过丰富的礼物。现在特别想想远东和远西,我们看出一个对比:中国的贡献主要是发明和技艺,如瓷器、丝绸和火药;古代美洲的贡献主要是植物,如玉米、马铃薯、烟叶、番茄、南瓜、草莓、菠萝和花生。——[ 美]海斯,穆恩,韦兰,冰心,吴文藻,费孝通译《世界史》
美洲文明的缔造者——印第安人
玛雅文明,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
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阿兹特克帝国与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依据中美洲编年,玛雅历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也称形成期,历法及文字的发明、纪念碑的设立及建筑的兴建均在此时期;古典期是全盛期(约4世纪-9世纪),此时期文字的使用、纪念碑的设立、建筑的兴建及艺术的发挥均在此时期达于极盛;后古典期(约9世纪-16世纪 ),此时期北部兴起奇琴·伊察及乌斯马尔等城邦兴起,文化也逐渐式微(衰弱)。玛雅从来不像中国、埃及等文明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16世纪时,玛雅文化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消灭。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
▲ 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
阿兹特克是古代墨西哥文化舞台上最后一个角色,他们创造了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开创了阿兹特克族最兴盛的时期。
根据传说,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是从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克的地方来的,他们根据太阳神威齐洛波契特里的指示往南来到阿纳华克谷地的德斯科科湖;当他们来到湖中央的岛屿时,他们看到一只叼着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这个现象告诉他们应该在这里建造城市。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提特兰,一座巨大的人工岛,当代墨西哥城的中心。
阿兹特克文明
▲ 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阿兹特克文明
“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面铺垫上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不断剧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面铺垫上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不断剧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6世纪初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印第安人文明
▲ 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印加文明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域
文明
时间
成就
中美
玛雅文明
约公元前1500年形成15世纪中期衰落
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国家;城市建筑精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精美的陶器;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太阳金字塔
南美
印加文明
12世纪建立,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国王集权、划区设官、土地国有、详细人口调查;完善的道路系统
文明特点
印第安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明农业,在手工业和贸易发展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小结
与众不同的古代美洲文明
印第安人不仅培植了数量众多的农作物,而且农作物管理及农业生产率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印第安人发明了适合于山地高原地形的梯田和水渠,还充分合理地使用土地,首创了植物间作技术。(但是)印第安人在其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直到西欧殖民者入侵为止均不知道铁金属,他们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和骨器。……。为了建筑神庙,规划以神庙为中心的城市,推算复杂的太阳年、月相等这些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印第安人花了很大的功夫,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和建设。他们长期使用石制工具,而金属器则用于宗教与装饰;天文历法如此精确,可简陋的车辆却无法造出。……。阿兹特克人在强有力军队的支持下,向被征服的臣民征收赋税与贡物,孟特祖玛看似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但维系各部落、各地区微弱联系的仅仅只有纳贡,而没有得到人民认同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经济基础,整个社会看上去管理有序,实质上却十分松散。
——《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古代美洲文明的“反差性”特点吗?
农业生产成就突出 VS 农业生产工具落后
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科学技术过度发达 VS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
社会管理水平较高 VS 社会结构极其脆弱
课堂总结
东非:阿克苏姆王国
西非:加纳、马里、桑海
南部非洲:大津巴布韦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非洲、美洲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同亚欧文明共同展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1.古代非洲,受到多种文明影响,成长起来的混合文明是( B )
A.埃及文明 B.阿克苏姆文明
C.麦罗埃文明 D.津巴布韦文明
针对训练
2.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兰道尔-麦基弗认为,“大津巴布韦的建筑风格丝毫也没有古代欧洲任何时期的痕迹,因此它只能是出自非洲当地居民之手”。这说明大津巴布韦文明形成的特点是( B)
A.相对隔绝环境下的发展
B.多种文明因素的共同影响
C.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D.与欧亚文明没有任何交流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A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4.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由于发明或借用而增添新的事物,由此导致旧事物丧失,是一种文化变迁;由于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活变化,在没有替代物的情况下有些文化因素自动消失,也属于文化变迁。根据上述定义判断,下列不属于文化变迁的是( A )。
A.拥有灿烂文化的庞贝古城在维苏威火山的大爆发中消失
B.古代玛雅人和玛雅文化一起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了
C.随着英国的殖民与发展,英语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官方语言
D.由于汽车的出现,伦敦的出租马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5.玛雅社会曾经相当繁荣,农民垦殖畦田、梯田和沼泽水田,生产的粮食能供养激增的人口,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材料表明( B ) 
A.玛雅文明是美洲发展程度最高的文明 
B.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玛雅人发明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玛雅文明高度发达的原因仍不为世人所知
6.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C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