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4 22:1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训练题
选择题
1、下列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C.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D.相应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2.
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A.1953—1957

B.1957—1965

C.1966—1976

D.1978—2000

3、促使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因素有(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工业生产“以钢为纲”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带病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5.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都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建立手工业合作社
6、下列成就可以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②新建宝成、鹰厦等30余条铁路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④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
1956
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8、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强国的行列
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这说明(

A.改造过程中存在过急过粗的缺点
B.国营、集体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C.“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10.《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
①“一五计划”经济建设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药店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是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雷允上诵芬堂顺应历史潮流,实行(
)
A.公私合营
B.中外合资
C.承包经营
D.国企改革
12
.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结束的标志是


A.“四五运动”
B.“九一三事件”
C.“二月抗争”
D.“四人帮”被粉碎
1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图是1949—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其中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20世纪(
)
A.
50年代
B.
60年代
C.
70年代
D.80年代
15.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二、非选择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图三手工行业申请入社
图四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职工庆祝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怎样的转变?
2)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什么变化?
(3)图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图四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义改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什么政策?
(4)国家在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你简析三大改造的历史影响。
17、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材料三
山东红旗人民公社办的公共食堂,将野菜和红薯那样的粗食,精心烹调成“山珍海味”,已经做到一个月九十顿饭顿顿不重样。
——《人民日报》(1958年11月)
材料四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材料一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哪些教训?
(3)材料三反映哪一历史事件?1958年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左”的错误?
(4)据材料四,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以史为鉴,说说“文化大革命”这段沉重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邓子恢在龙岩领导农民暴动……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这次暴动被誉为“闽西土地革命之先声”。
——摘自网络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邓子恢领导的农民暴动出于哪一重大会议的决策?
材料二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哪一历史时期?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具体规定。
(4)据材料四概括,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答案
1-5DACAC
6-10AABBA
11-15ADAAC
(1)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953-
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所有权的变化:由农民土地私有制(通过合作化)转变为土地集体所有制。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
(4)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1)①重工业。②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①“大跃进”运动。
②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答出一点即可)
(3)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启示: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8、(1)八七会议。
(2)解放战争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