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短诗五首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
月夜
01
积累文常
02
朗读感知
03
归纳探究
04
总结特色
目录
作者作品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擅长旧体诗词,述事言情,纯真自然;又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其中《月夜》《三弦》等更是传诵时的名篇。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文题解读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诗歌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1918年元月,沈尹默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发表了三首诗(《鸽子》《人力车夫》《月夜》),发出了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心声。
背景探寻
朗读诗歌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语气平缓,语调舒缓,“顶高的”“并排”“却”稍重读。本诗的朗读节奏划分示例:“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朗读指导
品读诗歌
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品析
【一动一静】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顶高的树”反衬了“我”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独立地站着,体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在寂寞中倔强地保持人格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表现了“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品读诗歌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品析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品读诗歌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诗歌以霜风、月光、高树和“我”表现“月夜”的韵味,突出了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品读诗歌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课文结构
月
脉络
夜
情感
霜风吹
月光照
我
高树
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凄冷的环境
并立而不靠着
主旨点睛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达了诗人在冷冽的环境中不惧朔风、不畏寒霜、不愿倚仗高树,追求自由独立的情怀。
重点难点
诗中的“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树”象征着古老、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与树“并排立着”“没有靠着”表明诗人思想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
◆文本特色
语言简洁含蓄,
内涵深刻丰富。
本诗语言简洁:
四句诗只是简单地描绘画面,没有抒情与说教的内容,却鲜明地塑造了“我”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
◆文本特色
本诗语言含蓄:
四句诗含蓄地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以“我”的形象,表达了当时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文本特色
读后感悟
在“霜风呼呼的吹着”的恶劣环境中,诗人沈尹1默“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其实,成长在幸福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立着却不靠着”的精神。立着却不靠着,就是要独立自主,要做一个无惧风雨、无畏风霜、不怕摔倒、依靠自己的力量直冲霄汉的人!也许,完全“靠”着父母,你可以少一点风吹雨打,少一点磕磕绊绊,但是,少了风雨的磨炼,你的进取心得不到激发,你的毅力得不到打磨,你的思想得不到升华,你就很难成为独立的你,很难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逆流和荒原。走出父母的怀抱,直面风雨,闯出自己的人生,秀出自己的风采,做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