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平一中2011—2010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二语文试卷
说明:选择题答案涂在相应题号的机读卡上,非选择题标明题号答在答题纸上。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67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人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翻译及默写(42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9分)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4.选择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子与我衣 与:给,给予
B.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吝惜、珍惜
C.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必然,一定
D.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有利于
5.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6.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二)读《项羽之死》(选段),回答7-8题。(6分)
( http: / / photo. / showpic.html" \l "blogid=0ea07b3b0100bnol&blogid=532a435001009kbv&url=http: / / s6. / orignal / 532a435044f721023fba5" \t "_blank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http: / / photo. / showpic.html" \l "blogid=0ea07b3b0100bnol&blogid=532a435001009kbv&url=http: / / s16. / orignal / 532a435044f7200ccbdbf" \t "_blank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7.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军垒,营垒 B.田父绐曰“左” 绐:指点
C.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D.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南:南方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汉骑追者数千人 D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8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0.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
11.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5分)
答: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2)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此情无计可消除, , 。(李清照《一剪梅》)
(4)云宵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5)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13.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4分)
14. 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4分)
15.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4分)
16. 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4分)
第II卷 表达题(8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7.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成分 纪实 精简 年青力壮 眼花缭乱
B.峻工 寒喧 表帅 按步就班 循规蹈矩
C.元宵 座落 瞭望 再接再厉 凶相毕露
D.布署 蜂拥 荟萃 无所是从 味同嚼蜡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________,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________的问题。
②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李强事先没有对他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_______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③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高考的逻辑很简单,________在基础教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________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 以致 只要/就 B.质疑/置疑 以致 只有/才
C.质疑/置疑 以至 只要/就 D.置疑/质疑 以至 只有/才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2011年夏天,意大利足球超级杯最终落户鸟巢,能够在现场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比赛,尤其是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偶像,无数球迷拍手称快。
B.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片断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C.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的丑闻,舆论一片哗然,消费者纷纷指责不良厂家这种见利忘义、坑害百姓的行为;这一事件更让国人对劣质食品痛心疾首。
D.她茫然走在夜晚的街头,深秋的冷雨打透了单薄的衣服,她浑身发抖,噤若寒蝉,真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20.读书札记是阅读书籍、报刊时写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积累资料并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历代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写读书札记,徐特立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把“看书”和“动笔”相提并论,这对我们今天的中学生不无启发。
十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中,你印象深刻的课文很多。请你在下面课文中任选一篇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札记。(6分)
课文:《陈情表》《项脊轩志》《逍遥游》《项羽之死》
答:
21.下面是某学校举行“新年诗会”介绍某著名诗人的弟弟的一段话,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6分)
同学们,今天著名诗人的弟弟××惠临我校,参加我们的“新年诗会”。我们知道舍兄是著名诗人,其实××也很有诗才,曾在《诗刊》发表上百首作品,这些诗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声名震烁古今。现在就让我们先拜读他为我们朗诵自己的最新诗作。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③将 改为 ④将 改为
2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13字)(2分)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气候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有科学家称,垃圾邮件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根据McAfee研究结果,垃圾邮件可以说是超大的“碳”制造机。据统计,全球垃圾邮件每年消耗的能源总计为330亿度,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40万户家庭的耗电量。而转换成碳排放的结果,平均一封垃圾信会造成0.2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此计算,全球垃圾邮件每年相当于往大气中排放1700万吨二氧化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菲特以305亿美元个人资产的身份雄踞全球豪富排行榜第二名。巴菲特曾表示,如他在世的时间超过了妻子苏姗,那么在他死后两人的全部股权将归属家庭的基金会。多年以前,巴菲特就对自己的子女明确表示:“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美分,就算你们走运。”这也就是说,巴菲特夫妇的3个子女,没有一个能够从巨富爸妈手中继承哪怕是一美分的财产。
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公平观念。”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值公司召开股东大会,1.5万名股东听罢掌声雷动。巴菲特接着说:“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他们是不是也在鼓掌?”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