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轻与重 沪教版(3分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轻与重 沪教版(3分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15 16:21:21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课题:轻与重
教时:1
教材分析:本单元《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与质量有关的概念。而《轻与重》就是第一节课。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时,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或事态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感受的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处于开始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生活中学生碰到比较物体轻重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教学目标:1.会用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2.通过掂一掂,拎一拎,吊一吊,使用天平等方式,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教学重点:1.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比较。2.递推三个及以上物体的轻重。教学难点:递推三个及以上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二、感悟概念三、巩固运用四、拓展延伸五、课堂小结
1、比身高前不久有很多幼儿园小朋友来学校参观。让老师想到了两年前的你们,如今个子和体重都长了不少呢。我来请两位小朋友比一比身高。2、比体重比完身高,我们再来比比体重。你是怎么知道的?对呀!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生活经验来判断。3、智慧老人智慧老人为了奖励大家比对了他们的身高和轻重,给大家带来了两样神秘的礼物,这是大盒子,这是小盒子。谁来猜一猜哪个盒子比较重?为什么你觉得它重?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轻与重。1、谁能有什么好方法比出两个盒子的轻与重?(板书出示:用手掂一掂)师:谁想上来试一试,并用三句话说一说你比较的结果。(
)和(
)比,(
)比(
)重,(
)比(
)轻。评:这两个小朋友都比出了相同的结果,小盒子比大盒子重。
问:所以,刚刚这位小朋友说大就一定重,对吗?(不对)
总:是啊!其实物体的轻重和它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2、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动手掂一掂桌面上的回形针、橡皮,水杯。任选两样,比一比他们的轻重。大家用掂一掂的好方法进行了两两比较,你能将他们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成一排。3、小胖家里来客人了。小胖妈妈让小胖买些饮料。小胖打算用刚刚学过的掂一掂的方法掂出这两堆东西谁轻谁重,你们觉得可行吗?为什么?(不可行,因为太多了会掉下来)对呀,东西太多拿不下,这可怎么办?用袋子装起来再拎一拎(板书:拎一拎)
师:谁上来拎一拎。并用三句话说说结果。4、同座互拎拎一拎书包并说一说(
)和(
)比,(
)比(
)重,(
)比(
)轻。5、小胖很爱学习,他正在整理学习用品。经过掂一掂他发现一套尺和一本便利贴的重量差不多重。“你们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谁轻谁重吗?”师:小伙伴们也来想方法。他们的法宝是一根橡皮筋。你知道里面的奥秘吗?(橡皮筋拉得越长,它就越重)师:是这样吗?请你们自己动手用力拉拉橡皮筋,感受一下。师:他将一套尺和一本便利贴吊在相同长度的橡皮筋上。(教师动手,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结果是?
问:为什么都说一本便利贴比一套尺重?
(橡皮筋拉得越长,它就越重)
总:用吊一吊的方法能较准确得比较两样物品的轻重。当橡皮筋被拉得越长时,物体就越重。相反,当被拉得越短时,就越轻。小丁丁想比较海绵,磁铁,胶水,夹子,玩具车的轻重。你有什么好方法比较出结果吗?师:小丁丁也想到了这个方法。用同样长的橡皮筋将海绵,磁铁,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请你们看图互相说一说比较结果6、小丁丁想比较海绵,磁铁,胶水,夹子,玩具车的轻重。你有什么好方法比较出结果吗?师:小丁丁也想到了这个方法。用同样长的橡皮筋将海绵,磁铁,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请你们看图互相说一说比较结果1、聪明的人类根据跷跷板,发明了一种比较轻重的工具,叫做天平。(展示天平图片。)展示简易天平。比较轻重的方法。桌面上我们也有一个简易天平,我们来看看一个橡皮和一盒回形针谁轻谁重。2、完成书P43
1.大家用天平进行了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的两两比较,你能将他们的比较结果填完整吗?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成一排吗?比比哪组快!你们排的结果是?(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英语书最轻、数学书较重、语文书最重)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谁来说说:(
)和(
)比,(
)比(
)高,(
)比(
)矮。(
)和(
)比,(
)比(
)重,(
)比(
)轻。学生个别说,集体反馈意见(
)和(
)比,(
)比(
)重,(
)比(
)轻。小组合作交流。(
)和(
)比,(
)比(
)重,(
)比(
)轻。学生个别说,集体反馈意见(
)和(
)比,(
)比(
)重,(
)比(
)轻。同桌交流。(
)和(
)比,(
)比(
)重,(
)比(
)轻。学生讨论学生动手感知橡皮经的韧性学生动手操作并说一说。看图说一说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授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操作的天性,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
板书:
轻与重
利用生活经验
掂一掂、拎一拎
吊一吊、用天平
反思:
PAGE
2轻与重
教学内容:P42-44
教学目标:
1、
会用简易的称重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2、
会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
3、
会间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4、
知道物体的轻重比较可以数值化
教学重难点:
1、
会用简易的称重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2、
会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
3、
会间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4、
知道物体的轻重比较可以数值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说一说小巧手中的气球和苹果哪个重?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
2、小胖和小亚谁重呢?为什么?(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
3、小结:刚刚小巧用手垫一垫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小巧和小胖在玩跷跷板我们可以观察比较谁比较重。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很多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比较物体之间的轻与重。
板书:轻与重
二、探索
(一)直接比较
1、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图片
(2)谁来说说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呢?(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3)你们说他用这个方法能比较出谁重谁轻吗?你怎么判断呢?(因为用的是同样的橡皮筋,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得越长)
(4)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列。
(5)小结:在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有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就能直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2、哪本书较重?
(1)出示:两本书
(2)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较重?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师生讨论)
(3)我们可以用手垫一垫比较,但是如果两本书重量比较接近的话就很难比较出来;如果用橡皮筋的话一定要很粗,不然会断裂。今天老师介绍一个比较物体的简单工具——天平。
(4)我们将两本书放在天平的两侧,看一看谁比较重?
(5)像这样根据某种现象直接就显示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这种比较的方法就是直接比较。
板书:直接比较
(6)比较这些书,谁比较重?
(7)根据刚刚我们三次的直接比较,你能判断出谁最重,谁最轻吗?
3、哪个水果最轻?
(1)出示图片
(2)从第一幅图中你读出了什么?(苹果比香蕉轻)第二幅图呢?(苹果和芒果一样重)
(3)你能得到什么?(芒果和苹果都比香蕉轻)
(4)从第一幅图中你读出了什么?(梨比芒果轻)还读到了什么?(梨比苹果轻)
(5)通过比较,哪个水果最轻?
4、四人一组,比一比,谁的铅笔盒重?
(1)刚刚我们学到了好几种比较的方法,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看谁的铅笔盒最重?
(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后交流)
(2)你比了几次,才得到这个顺序?
(3)小结: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漫无目的地去比较,要会利用已经比较出的结论进行推理,再进行有必要的比较。
5、练习: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
(1)独立思考,并说说为什么
(二)间接比较
(1)(出示图片)你谁怎么比呢?
(全班交流)
(2)现在我们不进行直接比较了,我们要借助双色片帮助我们进行比较。谁来说一说?首先比一比固体胶的重要等于多少片双色片的重量。
(23)首先比一比固体胶的重要等于多少片双色片的重量。接着怎么比呢?
(3)根据比较,填写表格。
物品
双色片数
固体胶
铅笔
橡皮
剪刀
直尺
(4)最重的物品是什么?最轻的物品是什么?轻重相同的物品是什么?剪刀和橡皮比,谁重谁轻,重多少?谁和谁的质量之和是固体胶质量的2倍?
(5)谁来说一说这次的比较与之前的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6)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想上节课一样通过物体之间的直接比较比较出轻与重之前的比较是进行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直接比较。而这次比较是,而是通过用双色片来测它们的轻与重,像这样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就叫做“间接比较”。
板书:间接比较
三、练习
1、
①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比,谁重谁轻
②三个苹果和五个香蕉比,谁重谁轻
③一个苹果和两个香蕉比,谁重谁轻
(1)自己独立思考,并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P
板书设计:
轻与重
直接比较
间接比较
反思:
这节课我觉得没怎么让孩子们说怎么比较,而应该让他们多说一说,再让他们理解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不同点。不过上下来感觉他们还不错,基本上都能根据题意比较出谁轻谁重。轻与重
教学目标:
1.会用看、掂、称等方法比较物体轻重,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物体轻重比较的结果。
2.会对物体轻重进行直接比较,并用“传递性”推理出物体的轻重顺序。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中,逐步感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了解有关秤的知识,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有关质量(重量)知识的单元,主要包括《轻与重》、《克、千克认识与计算》两个部分,教材通过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任意单位进行比较、使用普遍单位进行比较展示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量化的方法和好处。本节课是该单元中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使用“传递性”进行比较,并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时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或事态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他们仍以感性认识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轻重进行直接比较。
教学难点:能用“传递性”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课件、苹果、气球、盒子、橡皮筋、各类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小兔邀请谁玩跷跷板比较合适?为什么?
2.完整表达:(
)和(
)比,(
)比(
)重;(
)比(
)轻。
3.揭示课题:轻与重。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类借助语言分析问题表达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表述的完整、准确,直接反映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当学生习惯性地说出“小象重”或“小兔轻”时,立即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轻与重是有相对性的,一定要完整规范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一)看一看:用经验
1.说原因:你是怎么知道小象比小兔重的呢?(板书:看一看)
2.举例子: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直接看出谁轻谁重?同桌互说。
3.齐交流:(
)和(
)比,(
)比(
)重;(
)比(
)轻。
(二)掂一掂:用感觉
1.出示:红盒子(小)和黄盒子(大)。谁比谁重?
2.质疑:不能直接看出谁轻谁重时,怎么办?(板书:掂一掂)
3.验证:请一生上台演示。
4.小结: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不能直接看出谁轻谁重时,可以用手“掂一掂”,根据感觉判断谁轻谁重。
5.活动:掂一掂你和同桌的文具盒,谁轻谁重?
6.反馈:请几对同桌说说比较结果,注意表达完整。
(三)称一称:用工具
1.质疑:两个差不多重的文具盒,看不出也掂不出谁轻谁重时,怎么办?
(板书:称一称)
2.出示:各种秤。
(师介绍:测定物体轻重的工具叫秤。我国是最早使用秤的国家之一。)
3.操作:请一生上台演示用天平称铅笔盒,说结果。
4.小结:看不出,也掂不出物体轻重时,可以用秤称。
5.练习:说一说天平上的物体谁轻谁重。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物体的轻重是需要丰富的直接经验来做支撑的,当生活经验足够时,只需要选择“看”的方法判断物体轻重;当物体的轻重关系不明显,无法借助经验进行判断时,就需要选择“掂”的方法用感觉进行判断,当学生发现用“掂”的方法也不能进行判断物体轻重时,“称”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必需的方法。学生经过多次活动体验后,逐步建立对质量的直观感受,最终获得比较轻重的合适方法。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穿插秤的发展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三、推理实验,拓展研究
(一)分别称重
1.课件出示: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2.实物出示:固体胶,橡皮,钢笔,剪刀。怎样排出它们的轻重顺序?
3.讨论反馈:用天平多称几次。
4.请生演示:经过多次比较,最终排出四件文具的轻重顺序。
(二)同时悬挂
1.继续思考:如果物体数量再增加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课件出示:看看小丁丁用了什么方法?
3.引导小结:同样长的橡皮筋被拉的越长,所挂的物品越重。
4.分组操作:悬挂法比轻重,完成学习单。
5.独立练习:书本P42题2,填表。
【设计意图】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人们从某些具体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对所使用的方法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研究数学理论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别称重”和“同时悬挂”这两个操作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物体轻重的顺序,进一步积累比较物体轻重的经验,学生知道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也感受用直接比较法比较物体轻重时的不便,为后续的间接比较法和统一单位做好思想铺垫。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作业:制作一个简易天平,比比谁的作品更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