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测试
一、单选题(总分:60分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本题3分)邓小平说,“一国两制”之所以能够行得通,“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可见,香港、澳门的回归根本得益于( )
A.“一国两制”适合国情
B.港澳同胞回归心切
C.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2.(本题3分)2019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深情回顾了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肯定澳门在“一国两制”实践中的独特作用。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本题3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④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4.(本题3分)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共识是( )
A.海峡两岸缓和关系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海峡两岸加强经济交流
D.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5.(本题3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本题3分)下列关于民族区城自治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C.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7.(本题3分)比较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8.(本题3分)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7周年。对“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中国政府不向香港派驻军队
D.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9.(本题3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入联公投”
10.(本题3分)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形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两种制度设想
C.政治谈判形式
D.加强联系手段
11.(本题3分)两岸直到,……终能秉持九二共识……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
A.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12.(本题3分)党和政府把统一祖国作为神圣使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针对下列哪一地区创造性地提出的(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南海诸岛
13.(本题3分)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的日子,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广大民众已经准备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对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起着关键作用的是( )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本题3分)1978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问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试行资本主义
C.恢复广州商埠
D.加入世贸组织
15.(本题3分)澳门回归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增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取得这一成就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方针
D.科教兴国战略
16.(本题3分)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本题3分)如图是王老师在讲历史专题复习时出示的几张图片,据此判断他讲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A.改革开放
B.祖国统一
C.申奥成功
D.外交成就
18.(本题3分)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二班组织了海报展,细心的小明在展板中发现一个小错误,这个错误是以下哪一项( )
A.澳门回归时间:1999年12月20日
B.澳门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
C.澳门曾经被葡萄牙占领
D.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
19.(本题3分)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1999年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国有企业的改革
C.西部大开发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本题3分)“诗人外交家”周南回忆了他当年亲历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更加感觉到香港顺利回归,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小平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了关键的指示。”材料表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利的外部环境
B.友好国家的帮助
C.综合国力提高
D.决策者的作用
二、综合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井冈山)周围各县的农民,因为受过大革命的影响,觉悟程度较高。地势险要,出产丰富,群众条件好,这就是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罗荣桓《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书记习促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三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判时指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我们不是晚清政府。如果到时还不收回,就无法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代。”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什么决定?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的谈判针对的是哪一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什么样的精神?
22.(本题10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材料二: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材料三:2015年5月3日,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传承,两岸交流要深化,两岸成果要普及。
材料四: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23.(本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
近代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得以重新认识世界,对西方文明的拜服,促使其决心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上全面学习西方。……
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日本“赌博式”的侵华计划得以奏效,沉重的割地、赔款条约成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为节点的60年,“驱逐日寇、抵抗侵略”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后,其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材料二 1954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
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
……这部由毛泽东亲自挂帅、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材料三 2014年又逢甲午:由富到强的节点
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自我“刮骨疗伤”的改革勇气,已经注定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战胜日本”。然而,随着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又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日本”。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甲午年,怎样规划好今后60年的建设蓝图,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对日斗争方针和国际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以上均摘自孟祥青《三个甲午年 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是指什么改革?举例说明日本“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部宪法的地位和意义。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24.(本题10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理论创新】
材料一:
(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探寻的革命道路的名称。据图二指出中国人民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了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党哪一思想理论的内容?它是在哪一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
【制度创新】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材料三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材料四反映出新中国的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四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测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导致国力增强,是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香港回归的原因。关键信息是:最根本的原因。
此题主要考查港澳回归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之导致了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这就使我国在与葡萄牙谈判时大大增加了话语权,促使了澳门的回归。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点。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最根本原因。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解析】: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落后,需要国家制定和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所以“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的观点不正确,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为本题正确答案。
4.【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在1992年11月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重点掌握九二共识相关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5.【答案】:B;
【解析】:
依据课本知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故选:B。
该题考查台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识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
6.【答案】:D;
【解析】: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选项D关于民族区城自治制度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特区只是在政府指导下实行跟其它大陆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则是实行跟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特区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制度不同。
故选:C。
本题以比较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指的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故选D。
9.【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乡愁》指的是台湾至今还和祖国大陆分离,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的实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一国两制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也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学生还要知道,一国两制提出的时间,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意义影响等。
10.【答案】:A;
【解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1.【答案】:B;
【解析】:
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九二共识的含义。结合九二共识的内涵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九二共识的含义;题干材料繁琐,不必浪费时间。
12.【答案】:C;
【解析】: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点。“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最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而“一国两制”构想最早则是在香港问题上得到实践。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关内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于1997年成功地收回了香港,这一成功实践进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所以“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对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起着关键作用。故选C。
14.【答案】:A;
【解析】: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当时广东出现了“偷渡外逃”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广东省设置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让广东“先行一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C;
【解析】:
上述材料说明了澳门回归以来,经济保持了高度的繁荣,这些成就取得的政治性因素是“一国两制”方针,反映了这一伟大构想的英明正确。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澳门回归的有关内容。识记“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
16.【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解决民族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解决民族问题采用的措施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建立的背景。
此题主要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给出的三幅图片都是教材原因,分别为“汪辜会谈、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这些图片涉及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据此可判断他讲的这个复习专题是祖国统一。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准确图片,根据图片相关信息判断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18.【答案】:B;
【解析】: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故B表述错误;ACD正确。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澳门回归。澳门也原属广东省,1553年后,陆续被葡萄牙侵占,1999年12月20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此题主要考查澳门的回归时间,牢记即可。
19.【答案】:C;
【解析】: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1999年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故选C。
20.【答案】:D;
【解析】:
“诗人外交家”周南回忆了他当年亲历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更加感觉到香港顺利回归,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小平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了关键的指示。”材料强调的是“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小平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了关键的指示”,这表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作用。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香港回归祖国。1984年,中国和英国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答案】:
(1)受过大革命的影响,觉悟程度较高;地势险要,出产丰富;群众条件好。
(2)设立经济特区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香港问题 一国两制
(4)与时俱进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
;
【解析】:
(1)本题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解答时就必须根据材料一,材料一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主要有:受过大革命的影响,觉悟程度较高;地势险要,出产丰富;群众条件好。材料一没有反映的原因不合题意,不能得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定,这一决定的重要意义是使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与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判针对的是香港问题,因为当时香港还处于英国的占领之下,为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根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在收回香港主权之后,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从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材料二中经济特区的设立,材料三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这些都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
22.【答案】:22(1).“一国两制”;香港,澳门。;22(2).主要是“台独”势力,还有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反华势力。;22(3).海峡两岸的经贸交往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问题。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方针是一国两制。
掌握祖国统一的方针和意义。
23.【答案】:
(1)明治维新;举例:南京大屠杀;日本“731”部队细菌实验;重庆大轰炸(或“五三”“五四”大轰炸、“六五”隧道窒息惨案等)。
(2)地位:根本法;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由被奴役、压迫、掠夺、屠杀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走向了复兴;由复兴富裕走向强大
(4)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复活;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
【解析】:
(1)改革:根据材料一中的“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此后日本掀起了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举例:日本“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的事例很多,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1931年开始的侵华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日本“731”部队细菌实验;重庆大轰炸(或“五三”“五四”大轰炸、“六五”隧道窒息惨案等),等等。
(2)材料二中的宪法是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意义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要注意审题:根据材料二回答,按照课本知识回答不能得分。
(3)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由被奴役、压迫、掠夺、屠杀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走向了复兴;由复兴富裕走向强大。
(4)根据材料三中的“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应该注意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复活;同时要注意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国际舞台上,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24.【答案】:24(1).(1)图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图二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2)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体现材料三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这一制度的实行,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故答案为: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2)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的统一领导。;
【解析】: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切入点,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新中国成立、邓小平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新中国成立、邓小平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