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5 14: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积累与建构:反复诵读诗歌,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解读诗歌意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人国破家亡的“愁”情,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三)鉴赏与表达: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解读诗歌意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人国破家亡的“愁”情,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这样一段话。
心情喜悦时写出的诗词,是一杯甜酒。
心情激动时写出的诗词,是一杯烈酒。
心情悲痛时写出的诗词,是一杯苦酒。
大家赞同这种说法吗?
今天我们就将跟随李清照,走进《声声慢》,一起去品一品这杯酒的味道。
(二)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读)
大家觉得这首词是一杯甜酒,烈酒还是苦酒呢?
——苦酒
为什么这杯酒会如此苦涩呢?
(三)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简介。
1127年,金军的铁骑踏入中原,日薄西山的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为躲避战乱,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逃难。很快,更大的痛苦接踵而至,她的丈夫赵明诚在南下第二年,便因病撒手人寰。目睹了国土的沦丧,百姓的流离失所,经历了丈夫早逝之后,步入暮年的李清照便吟诵出了这样一首凝聚了自己一生痛楚的《声声慢》。
也就是说这首词写作于她国破家亡之际。下面我想请大家试着融入这样一种心情一起来朗诵一遍。
(四)师生齐读。
1.直接抒情
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心情呢?——“愁”。
这首词中直接表达作者这种愁情的句子还有哪些?——“凄凄惨惨戚戚”
这样一种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方式就叫做“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
整首词除了直接抒情以外,还借助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抒情方式称为“借景抒情”。
3.找一找,词人借助了哪些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在诗词中,这种附着了作者情感的物象,就被称为意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解读重点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五)解读重点意象内涵。
1.“酒”“风”
这酒是什么酒?——“淡酒”
这风是什么样的风?——“急风”
酒味为何淡?——“愁浓”
2.“大雁”
大雁是什么样的大雁——“却是旧时相识”
看到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她的心情如何?——“伤心”。
词人看见了这北方的大雁,可能想到了些什么引发了自己的伤心?——家乡,丈夫。
3.“黄花”
黄花是什么样的黄花?——憔悴,枯萎。
这憔悴,枯萎的黄花可能象征了什么?——女子容颜的衰老
4.“梧桐”“细雨”
这雨是什么样的雨?——“细雨”。
细雨有何象征意义?—连绵不绝的“愁思”
梧桐又象征了什么?—“孤独,寂寞”
(六)小结。
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首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直接抒情。而中间部分则采用借景抒情,通过“淡酒”“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叠加组合,构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凄清哀婉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愁”情。
(七)全班配乐朗读(再读品味)
(八)板书
声声慢
李清照
直接抒情
“愁”
国破家亡之悲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九)作业
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试着描绘一下李清照另一首词《醉花阴》中你所看到的景象,初步把握作者这一时期不同于《声声慢》的“愁”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