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解决圆周长的简单问题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目标: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利用方程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 课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解决圆周长的简单问题
例1:30厘米=0.3米 例2:解:设花坛的直径X米。
3.14×0.3×60≈56.5(米) 3.14X=17.27
答:铁环滚过程的路程约有56.5米。 X=17.27÷3.14
X=5.5
答:花坛的直径是5.5米。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复习准备 1、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就扩大6.28倍。( )
2)圆的周长等于圆的直径的π倍。 ( )
3)甲圆的半径恰好是乙圆的直径,甲圆的周长是乙圆的2倍。 ( )
2、、说一说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3、填空。
1)已知圆的直径是3米,圆的周长是________。
从“有关圆的周长公式的相关练习”引入,为圆的周长应用作好铺垫。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2)圆的半径是2.5分米,圆的周长是_________。 3、由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说出一个乘法关系式和一个除法关系式。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被除数) (除数)(商)
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二、设疑激趣,自主互学。
(一)铁环问题。
1、出示例1:铁环的直径为30厘米,铁环转60圈,它滚过的路程有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二)花坛问题。
1、出示例2:一个圆形画坛的周长是17.27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
再次延伸:如果把例题2的问题改为“它的半径是多少米?”
注意:方法由学生灵活运用,不强求一律。
6、检验,根据“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来检验计算结果。
学生读题,说一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一下怎样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强调书写格式。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条件:周长C=17.27米,问题:直径d=?米
3、分析数量关系。
4、解决方法。
①用方程解。 ②用算术方法。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3.14X=17.27 17.27÷3.14=5.5(米)
X=17.27÷3.14
X=5.5 通过圆周长公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7、总结:应用圆周长的公式,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三、信息反馈,师生评价。
课本练习
轮胎名称
半径(r)
直径(d)
周长(C)
汽车轮胎
0.45米
自行车轮胎
72厘米
拖拉机轮胎
2.07米
四、分层练习、运用发展
1、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各圆的周长。
(1)r=4分米 (2)d=10厘米
2、有一棵千年古树,要知道这棵树树干的横截面的直径,谁能想出解决的办法?(用绳子测量树干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可以计算出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直径。)
3、在周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内画圆,圆的周长最大是多少厘米?
五、课堂小结:圆的周长可以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如何来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 业 设 计
填一填。 1、小明在地上画了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它的直径是( )米,周长是( )米。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直径扩大( )倍,周长扩大( )倍。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半径是( )分米,直径是( )分米。
二、选择。
1、两个圆的直径比是3:1,它们的周长比是( )。
A. 3:1 B. 1:3 C.9:1
2、一台拖拉机,后轮直径是前轮的2倍,后轮滚动4圈,前轮滚动( )圈。
A. 4 B. 8 C.16
三、解决问题。
1、王利民骑自行车通过一座长570米的大桥。如果自行车车轮每分钟转100周,自行车轮子的直径是65厘米,那么通过这座大桥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2、杂技演员骑独轮车走钢丝,车轮转动25周可以前进31.4米。车轮的半径是多少米?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圆的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练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圆的周长公式的应用学习,这种源于自然的导入方式充分利用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显得亲切自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例教学中,研究 “圆的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引出,来自于学生知识反思;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由表达;各种生活习题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思考分析,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找身边的模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然后合作交流,主动建构新的知识。 --
纵观本节课,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从而充分的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在学习中,他们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练习题呈现生活中的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领会学习数学的目的,避免了教师高谈阔论式的教育。